2012年12月11日 星期二

Moodle測驗模組的GIFT匯入格式

 GIFT 格式的語法

要將文字檔匯入 Moodle 測驗模組時,GIFT 是最具綜合性的匯入格式。 它支援選擇題、是非題、簡答(填充題)、配合題、和數字題、以及填空式的克漏字題型。

各種題型可以混雜在一個文字檔中,而且這格式可以支援線上說明、試題簡稱、回饋、和選項加權百分比計分。

您的文字檔的編碼方式必須和您安裝 Moodle 時所用的編碼相同(本系統是 UTF-8 ),才不會變成亂碼。

基本概念

在GIFT檔裡的每個個別的試題絕不可包含空白行,因為每一試題之間是以至少一空白行作為分隔。如果你需要放一空白行到你的試題裡面,你可以使用 \\n 代替。
你可在任何地方加上不會顯示給受測者看到的備註,但是它們必須在該行前端加上兩個向前的斜線 (//)。

試題類型

選擇題

就選擇題而言,錯誤答案前面要加波浪符號(~),而正確答案前面要加上等於符號(=)。

誰被埋在格蘭特的墳墓裡?{~格蘭特 ~傑佛遜 =沒有人}

填空格式會在句子中間自動插入一可供填寫的底線(像這樣 _____)。
要使用填充格式,只要把答案放在該句子中,您要底線出現的地方。

Grant is {~buried =entombed ~living} in Grant's tomb.


只要答案是在結束的標點符號前出現,一個填空用的底線就會被插入。所有的題型都可以寫成填空的格式。
您必須使用一個空白行 (即連按兩次return鍵) 來分隔試題。
為了閱讀清晰,每個選項可以寫成一欄,甚至上下對齊,例如:

美國的感恩節是在十一月的第{
         ~二
         ~三
         =四
     } 個星期四。
   
     日本文字原初是來自於哪一國家?{
         ~印度
         =中國
         ~韓國
         ~埃及}

簡答題:

簡答題的所有可接受的答案,都要在前面加上等號(=),並以空格隔開。
答案裡不可以包含顎化符號(tilde,西班牙文字中 n 字上所附之符號)。
 
誰被埋在格蘭特的墳墓裡?{=沒有 =沒有人}
 二加二等於 {=四 =4}.
  
如果只有一個正確答案,它可以不必在前面加上等號,但是不要與是非題混淆。

是非題:

在這種題型裡,答案要指出這敘述是真或假。
試題的答案應該寫成{TRUE} 或{FALSE},或簡寫成{T} 或 {F}。
 
格蘭特是被葬在格蘭特的墳墓裡。{F}
太陽從東方升起。{T} 

配合題:

配題題中的每一配對要以等號(=)開頭,並以箭頭"->"(減號和大於)指向答案。每一題至少要有三個配對。
 
配合題的作答說明。 {
         =試題1 -> 答案1
         =試題2 -> 答案2
         =試題3 -> 答案3
         }
   
     請將下列國家與其首都對應起來。{
         =加拿大 -> 渥太華
         =義大利 -> 羅馬
         =日本   -> 東京
         =印度   -> 新德里
         }
配合題不可以使用回饋,和選項百分比加權法。

數字題:

數字題的答案部分必須以一數字符號(#)開始。
數字答案可以包括誤差範圍,它是寫在正確答案之後,並以冒號隔開。
舉例來說,如果正確答案是界於 1.5 和 2.5 之間的任何數值,那它可以寫成{#2:0.5}
這表示正確答案是 2 而允許的誤差範圍是 0.5 (亦即,範圍從 1.5 到 2.5)。
如果沒有指定誤差範圍,那就會被當作是 0。


Ulysses S. Grant 是哪一年出生? {#1822}
圓周率(pi)的值是多少(取到小數第三位)? {#3.1415:0.0005}.

除此之外,數字答案也可以用下列格式指定一個範圍
{#最大值..最小值}.

圓周率(pi)的值是多少(取到小數第三位)? {#3.141..3.142}.

撰寫數字題時,Moodle的瀏覽器介面不支援多個數字答案,但 Moodle 的程式碼可以,GIFT 也可以。
這功能可用於指定多種數字範圍,並與答案百分比加權計分相結合,也讓比較不精確的答案也可得到部分的分數。
如果使用多個可接受答案,它們必須像簡答題一樣,以等號(=)隔開。


Ulysses S. Grant 是這在哪一年出生?{#
         =1822:0
         =%50%1822:2}

注意,因為 Moodle的瀏覽器的圖形使用介面不支援數字題的多重答案,所以透過 Moodle 是沒有辦法看到他們或編輯他們。
要改變數值答案的唯一方法,就是刪除這試題並重新匯入它 (或使用像是 phpMyAdmin 的程式)。

其他選擇

除了這些基本的試題類型之外,這一程式還提供下列選項:
補充說明、試題簡稱、回饋、和選項加權百分比等。

行間備註:

您不想要匯入 Moodle 題庫裡的補充說明文字,也可以包含在文字檔裡。

這將可以用來提供標題或更複雜的補充說明。

所有各行文字,若以雙斜線開頭(不算跳格鍵或空白鍵) 其後的文字,這程式將會忽視不處理。

// 副標題: 以下為數字答案題
2 加 2 是多少? {#4}  

試題簡稱:

一個試題的簡稱,是在試題前面加上文字,並在其前後各加上雙重冒號(::)。例如:

::漢字起源::日本文字是起源於哪一國家? {=中國}
 ::感恩節日期::美國的感恩節假日是在十一月的第{~二 ~三 =四}個星期四。
 
如果沒有指定試題簡稱,預設是把整個試題的前面幾個字當作其簡稱。

回饋:

回饋可以放在每個答案之後,中間加上一數字符號(# 或稱為井字符號)使答案在前,回饋在後。

這個選擇題答案是什麼?{
     ~錯誤答案#針對此錯誤答案的回饋
     ~另一個錯誤答案#針對此錯誤答案的回饋
     =正確答案#你答對了}
   
 Who\'s buried in Grant\'s tomb?{
     =no one#excellent answer!
     =nobody#excellent answer!}
   
Grant 被埋在 Grant 的墓裡。{FALSE#沒有人埋在 Grant的墓裡。}



就選擇題而言,學生選不同的答案會有不同的回饋。 
就簡答題而言,只有在學生輸入對應的正確答案時才顯示回饋。
就是非題而言,只有在學生答錯了時才會有回饋。

因此,就上面最後一個是非題,只有學生選了 TRUE 時,才會看到回饋。

選項加權百分比:

選擇題和簡答題兩者都可以使用選項加權百分比。
若您要給予不同精確性的答案有不同的分數,您可以使用選項百分比加權,您可以在波浪符號(用於選擇題)或
等於符號(用於簡答題)之後,加上所要給的百分比,並以百分比符號包夾(比如,%50%)。
這選項可以和回饋的文字合併。
試題說明文字.{~錯誤答案 ~%50%可得一半分數的答案 =可得全部分數的答案}
         
     ::耶蘇的家鄉::基督耶穌是來自 {
     ~耶路撒冷#它是重要城市,但不是正確答案.
     ~%25%伯利恆#他出生在這裡,但不是在這裡長大.
     ~%50%加利利#你必須更具體.
     =拿撒勒#是的! 答對了!}.
   
     ::耶蘇的家鄉::基督耶穌是來自 {
     =拿撒勒#是的! 答對了!.
     =%50%加利利#你必須更具體.
     =%25%伯利恆#他出生在這裡,但不是在這裡長大.}

注意,上面兩題基本是是同一個問題,只是第一個是選擇題,而第二個是簡答題。

注意:您在匯入檔上所指定的選項加權百分比,在匯入之後,您用瀏覽器進行試題編輯時,你會發現並不是所有的百分比都會顯示出來。

這些選項的加權量仍然能正確計算(依照匯入時所指派的數值),並對作測驗的學生正常顯示。

但是這些加權量在當老師以測驗模組的編輯試題的介面來編輯它們時,卻無法正確顯示。

編輯介面上的下拉選單,只允許某些固定的百分比,因此,若試題的選項加權量沒有正好符合這些事先決定的百分比,那它就被調整為最接近的百分比。

若你以瀏覽器介面來編輯試題,選項加權量將會變成被調整後所顯示的數值。

指定試題所用的文本格式化方式

試題的文字(只限文字)可以使用幾種不同的文字格式化方式進行排版。現在可用的格式有四種:
moodle (Moodle 自動格式),html(HTML 格式),plain (純文字格式)和markdown(Markdown 格式)。

格式化方式是在試題文字之前,以中括號指明。

[markdown] *美國的感恩節*是在十一月的第幾個星期四舉行? {
         ~第二
         ~第三
         =第四  } 

複選題:

當選擇題必須選取兩個或以上的選項,才能獲得該題完整的配分,就稱為複選題。

你只要在各選項上指派不同比例的配分,就會啟動複選的功能,同時沒有單一的選項會得到完整的配分。

What two people are entombed in Grant's tomb? {
          ~No one
          ~%50%Grant
          ~%50%Grant\'s wife
          ~Grant\'s father }


注意,這裡不需要在任何答案上使用等號(=),而且各正確答案的得分百分比的累加,不可以超過 100%,否則 Moodle 將會回報錯誤訊息。 

要避免學生勾選全部答案就會自動拿到 100%的分數,最好對錯誤的選項設定負的得分百分比,並且使全部累加起來成為 0%。

What two people are entombed in Grant\'s tomb? {
          ~%-50%No one
          ~%50%Grant
          ~%50%Grant\'s wife
          ~%-50%Grant\'s father }

在試題中如何使用特殊符號 ~ = # { } :

這些符號 ~ = # { } 是用來控制篩選器的運作,所以不能在試題中當作一般文字使用。

由於這些符號在決定篩選器的運作上有其特殊角色,所以被稱為「控制字元」。

但是有時候,你可能需要在試題中用到其中某些符號,例如,在試題中顯示數學公式。

要解決這個難題的方法,就是「跳脫」這個控制字元。

也就是說,你只要把放一個後斜線(\\) 在控制字元前面,這樣篩選器就知道,你是要把它當作文字字元,而不是控制字元。

例如:
下列哪一個答案等於 5? {
          ~ \\= 2 + 2
          = \\= 2 + 3
          ~ \\= 2 + 4  }

     ::GIFT 格式的控制字元::
     下列哪一個不是 GIFT 匯入格式的控制字元? {
        ~ \\~     # \\~ 是控制字元
        ~ \\=     # \\= 是控制字元
        ~ \\#     # \\# 是控制字元
        ~ \\{     # \\{ 是控制字元
        ~ \\}     # \\} 是控制字元
        = \\     # 答對了! \\ (後斜線) 不是控制字元。但是它可用來跳脫控制字元 }

當試題被篩選器處理後,後斜線會被移除,且不會儲存在 Moodle 裡。

其他選項:

簡答題可以把答案設定成區分大小寫(英文),您只要把以下這一行的"0" 改成"1" :

$question->usecase = 0; // 不分大小寫

至於其他選項,則需要在匯入時透過匯入篩選器 gift/format.php才可進行設定。

數位學習興起 5項科技防止網路作弊



資料來源:2012年11月29日,電子學校報                            
連結網址:http://www.eschoolnews.com/2012/11/29/five-technologies-to-take-the-cheating-out-of-online-education
(駐洛杉磯文化組吳迪珣摘譯) 541期 2012-12-06



當網路教學逐漸變成教育主流時,防止網路作弊的系統更加重要了。Coursera是最大的網路教學平台,最近宣布他們正在評量一些網路課程的品質是否可以抵免上大學學分,其周邊設計也包含在評量內,如防弊系統是否周全就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因素。科技部落格GigaOM建議一些有用的法寶,能有效的制止作弊的發生,可作參考。

遠距現場監看系統

利用 ProctorCam、 ProctorU 和 Remote Proctor Now 的服務,再加上一台網路攝影機及監考人,就可以組成網路現場監看系統,可以同時以分開畫面一次監看數位學生考試,但因為螢幕能切割的畫面有限,所以需要多位監考老師才能同時監看多人。

遠距網路監看系統

與現場監看系統大致類似,不同的是遠距網路監看系統並沒有人現場監看,而是將考試過程錄影下來,提供教授稍後查閱。教授不須全程觀看,每間隔一段時間檢查有無作弊即可,好處是不必嚴格限制考試的方式,學生可自由使用科技器材答題或一起研究討論,教授只是多了一個可以觀察學生的窗口。

鎖住瀏覽器功能

以上兩種防弊措施雖可以抓出作弊,但無法對付現代學生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用谷歌(google)來搜尋答案。 Respondus 伺服軟體可以有效封鎖瀏覽器的功能,考試時學生只能看到被允許看的部份,不允許的部份皆被鎖住。學生即便神通廣大,偷偷使用隨身手機或其他機具搜尋,但如配合上遠距監考系統,就能對付這種情況。各大學為了面對即將來臨的線上教學時代,防患於未然,以上各項防弊措施都早已用上派場了。

擊鍵模式辨識

目前已有更先進的軟體,以敲擊鍵盤的模式來識別學生,而且準確度高達99.5%。如指紋一樣,每個人敲擊鍵盤的方式及輕重都有別,可以彙集成個人的識別系統,再配合上遠距監考系統及鎖住瀏覽器的功能,有槍手代考馬上就會被抓出來。有這些層層阻擾,還想作弊的學生,可能是少之又少了。

抄襲偵測科技

抄襲的弊端早就環伺著網路教學和傳統教學,但除去它並不是那麼的困難。多年前傳統學校就已開始使用科技軟體來抓出那些抄襲的文章和報告,線上教學興起後,網路學校也順理成章的依賴這些科技軟體來抓弊。如各界廣泛使用的  TurnItIn ,去年就有超過6,000萬個案提交鑑定。除此外,有類似功能的還有 PlagiarismDetect 和 Viper等軟體。


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

3 書寫讓你更健康


3 寫作讓你更健康


芭芭拉是我們一家人的朋友。在一個週日清晨七點,她來電告訴我關於在前天傍晚所發生叫她心煩意亂的事。在與朋友吃過晚餐後,天色已晚,她回到自己車上,鎖上門後,聽到後座傳來陌生人的聲音。他手中握著一把刀子,命令她行駛至一座市立公園,他意圖在那裡強暴她。當芭芭拉駛進公園時,她開始加速前進。在啜泣聲中,她謊稱自己患有癌症並且即將離世。在城市荒涼的街道上奔馳,加速到時速70英哩,她留意到兩人差點都送了命。當她駛近一個人車很多的路口,芭芭拉警告那人若他還想活命,他最好找機會跳車。當她在一個轉彎處減慢速度時,他從車中跳出。

這個故事並非就此結束。由於這個事件,芭芭拉心中的不安是我們可以理解的,她焦慮地想要找位治療師。我提議她打電話給我們共同認識的一位精神科醫師。接著當天她與他會面,他建議她告訴所遇見的每個人有關她的故事。他說當她說得愈多次,她焦慮的症狀就會愈快解除。

為什麼?我自問難道將精神上所受的創傷說出來有助於治療創傷?那時與我交談的每位治療師,直覺上知道這是完善的建議。但是沒有人可以明確地說明為何如此。

很明顯地,說出創傷是很自然的人性反應,當被禁止或抑制時,壓力與疾病就會產生。在長期抑制所潛藏的危險之外,去面對困擾的經歷是積極正面的事情。芭芭拉所需要的,不僅是從抑制中釋放,她還需要學會接受這個可怕的經驗。把它說出來,據該治療師所言,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然而,說出創傷的好處不僅是克服了壓抑,當事人談及創傷時,通常會有別人傾聽。在芭芭拉的例子裏,她的聆聽者說她反應快,有能力,也很勇敢。當她解釋自己依然感到煩悶不安時,我們向她提出保證說這樣的感覺是很正常的,並且我們可以給予她幫助。在其他的例子中,說出創傷可能帶來一些其他的益處諸如建議、注意力、憐憫、經濟上救助、和讓當事人免除所當擔負的一般責任。

雖然這些益處具有社交方面的價值,但說出困惱的經驗中所獲得的好處遠勝於此。更具體來說,說出來的行為可以改變我們對自己,以及對創傷事件的思考方式和感受。

說出來所達到情緒抒發與獲得洞察力之比較


大多數的治療師都同意說出困惱的經驗,對心理層面是有益處的,結論僅止於此。有些人認為說出創傷最主要的價值,在於讓當事人得以表達鬱積的情緒,以達到抒發的目的。另有些人則相信說出來,有助於案主頓悟創傷的起因來治癒其難處。

在西元1800年末期,一位年輕的澳地利醫生Sigmund Freud開始建構出性格特質的理論,其中指出原因說明為何面對創傷是有助益的。Freud早期許多的想法源自於另一位醫生 Joseph Breuer,他是提出“說出來治療法”該技術的先驅。

在他行醫生涯中,Breuer 發現催眠對一些並非明顯基於生理原因,而導致的癱瘓,失明,或失聰等症狀的病人很有效。有位女病人被稱為Anna O.,年齡21歲,是他最重要的一位病人,她為各式各樣的問題所苦,諸如拒絕喝東西和右側身體部份癱瘓等。在為Anna O.治療的期間,在催眠狀態下Breuer要求她談談關於每個症狀,早期相關連的經驗。譬如,有一天她談到看一隻狗在舔杯子裏的水令她生氣和噁心的感覺。在她吐露這段小插曲的感受之後,Anna O.立刻克服了她拒絕喝東西的問題。根據Breuer所言,談談有關症狀的緣由,在某些情況可以治癒。

Freud對Breuer的報告很著迷。他雖然也做催眠實驗,Freud學到可以不需要透過催眠,而讓他的病人在一個很放鬆的狀態下,談談他們最深層的想法和感受,即可獲得與催眠相同的效果。Freud與Breuer一同工作,他們相信說出來的治療法,其價值在於它能夠幫助人們把壓抑已久的感覺釋放出來。這兩人也說明釋放這些鬱積的感覺,或是抒發強烈的情緒,得以解除身體的緊張,如同將熱水壼的蓋子掀開,以舒緩水滾沸騰的情況。

雖然最後Freud對抒發強烈情緒的治療法已經不予重視,但許多他的跟隨者還是繼續高舉它的好處。很不幸的抒發強烈情緒的治療法,其定義已經演變成僅透過表達情緒,而不涉及思想和感覺。今日許多較“邊緣”的學校,爭論著透過尖叫,哭泣,歡笑,或其他的方式來表達情緒,可以永久改善身體和心理的健康。

其他比較溫和的說法,提到人們自由地表達情緒是很重要的。刻意壓抑感覺會造成壓力。更進一步,對自己或他人承認我們的情緒,在與人溝通上有其重要的功用。例如,假若我因為一位朋友不公平的評論感到生氣,認清我自己的感受是佷重要的,如此我才能引導自己的有恰當的行為。我也可以讓我的朋友知道我的感覺,因此他或她便可以明白其意圖和評論,對我所產生的影響。

現在大多數的治療師相信,人們多少去了解那些影響著自己的受創的經歷,其造成的原因和結果,是很有價值的。藉由說出來困擾的事件,人們從事件中獲得頓悟並且更多認識自己。有了這等知識,人們能夠把創傷置之腦後。這當中的過程如何運作,每個治療師都有不同的解釋。

人們能夠在說當中而頓悟嗎?有許多主流派治療師,他們深受Freud和其跟隨者的影響,相信說出來並加上治療師的見解,將有助於當事者頓悟問題。告訴治療師你的問題,他們會幫助你找出問題的癥結。一旦引來深藏的情緒問題,治療師會幫助你去處理它。其他非主流派的治療師,如Carl Roger的以案主為中心的治療法,建議透過告訴治療師困擾著你的問題,你就有能力自行找出自己的問題和解決方法。在這樣的情況中,治療師如同頭腦清晰、可信賴的的聆聽者,無論你說什麼他都能接受。

這些會診技巧雖然不儘相同,當用在治療多數的心理異常時,被發現是有功效的。從我們的思想和感覺中去獲得頓悟,必定是有價值的。畢竟,如果我知道為何在某種情況下我感到沮喪,或在另一種情況下感到極度厭惡,我就可以採取一些步驟去駕馭或避開這些情況。更進一步說,我可以試著改變自己,以致於我不會有如此反應,或者如果我無法改變自己,至少我也能夠預期自己會有的反應。

*****
在相同的條件下,對他人訴說困擾的事情,可以提昇自己見識和表達情緒。然而提昇到何等程度,是否我們需要別人才能夠達到情緒的抒發和頓悟?對別人說出我們最深層的想法和感覺,對心理和身體的健康真是必要的嗎?換句話說,是否有必要說出來才能夠治癒呢?

在我個人早年的經驗,顯示說出來並非是唯一讓人頓悟的途徑。我與內人在大學畢業後隨即步入婚姻,三年後我們開始對關係中,許多基本的前提產生了質疑。在這段期間,我們的生活簡直是糟透了。在這以前,我從未有過如此強烈的沮喪。如今,每個早晨醒來,我第一個感覺是心中幾乎把我吞沒的壓力-又要面對另一個有如地獄般的日子。

如同許多未曾面臨劇變的人,我也不知道如何處理巨大的沮喪感。我停止進食,開始喝酒,而且開始抽煙。我認為這是情緒上的軟弱,令我覺得難堪,因而我避開了朋友。即便我是學心理學的,我愚頑地拒絕去找治療師。
將近一個月情緒的孤立,我開始寫下我最深的想法和感受。我還記得那時,將近一個星期,每個下午被吸引到打字機前,在那裡我花十分鐘到一個鐘頭不等的時間敲打鍵盤。我首先寫下關於婚姻,但很快就轉換主題到我對父母的感覺,性關係,職業生涯,甚至死亡的主題。日復一日的書寫,我感到疲憊然而卻更加地釋放。在這個星期末了,我注意到自己振作起來了。多年來,我第一次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和方向,這是我從來未曾有過的。我也深刻地明白,我對妻子的摰愛並且自己是多麼地需要她。

並非經過八年之後,我回顧往事,才引發我想去了解書寫所帶來的益處。我個人重視隱私,甚至個性比較抑制,在書寫時我可以盡情地抒發,那些受限於個人尊嚴而不願意向人承認的私事。雖然我未曾和別人談及此事,郤也敞開了自己最深的情感。我的經歷若有任何的象徵意義,將困擾的事寫出來,其功用在某些方面,必如同說出來一般。

在1983年末,有些想法漸漸匯聚在一起。我的問卷調查顯示,說出創傷與健康問題的關連性。我以個人的經驗提出假設:將困擾的事件寫出來,對心理而且(或許)對身體有益。這必須要在一群人當中進行實驗,加以觀察,而且他們必須願意“坦誠表白”,我們才能夠追蹤他們的健康情形的所有變化。

寫出來可以預防疾病


在1983年九月份,Sandra Beall,一個剛畢業的學生,在開學第一天跨進我的辦公室,並且宣布她已經預備好要寫碩士論文。通常大多數的學生,會等到第二學年才思考論文的題目,她卻想要立即就開始。當時,我對研究書寫與健康之間的關連有興趣,仙蒂則是對表露情緒在心理上可能產生的益處,感到好奇。

經過多次討論,我們同意進行一個實驗,它囊括了我們都感興趣的主題,我們找來一群志願者,請他們寫下關於創傷經驗或是其他不相關的主題。更進一步,我們要求那些寫下創傷經驗的參加者,必須依據三項不同指示的其中一項來寫:(1)在書寫的過程僅表露情緒,(2)僅寫下與創傷事件相關的事實,(3)寫下相關的事實和面對創傷時的情緒。在志願者的同意之下,透過搜集他們在學生健康中心就診的次數,我們將評估他們在這項實驗之前,與接下來數個月之後的健康狀況。

在我們國家中,多數大學的心理學課程,學生可以選擇參與實驗來獲得學分或者是金錢的報酬。我們在Southern Methodist 大學中進行這個計劃,從心理學入門的課程中,徵招學生參與實驗以獲得學分。因為這是新的研究,我們提醒學生,他們可能被要求寫下極私人的事情,甚至他們被告知,在這個研究進行中的任何一天,他們可以在任何時刻退出,而仍獲得全數的學分。總共有46位學生參與,沒有一個人退出。事實上,只有兩個人漏寫了四天當中的一天。

每個人分別來到實驗室見仙蒂。在第一次會面中,仙蒂告訴志願者他們必須獨自在心理學大樓中,個人用的小房間裡,一連四天,每天連續寫15分鐘。因為這是很重要的,所以必須採用匿名的方式來保密,所有參加者被要求在他們的問卷和書寫內容上,使用代號而不是真實姓名。實際上他們被告知,若他們想要的話,也可以保留自己所寫的內容,而不需要交給我們。在回答所有提出的問題之後,仙蒂以隨機的方式來分配,四個寫作指示其中之一給各個學生。隨機分配意謂每個志願者對四個題目均有相等的機會。對實驗而言,這是很重要的因素,有助於控制並避免預設的立場。
那些被指定寫下他們對創傷的想法和感覺的人,被告知如下:

一旦你被帶領進入小房間內,門一關上後,請你不要間斷地寫下在你一生中,最困擾你或是創傷的經驗。不要擔心文法,拼字,或者句子結構。在你寫的過程中,請你談談你對這個事件最深的想法和感覺。你可以隨意決定寫什麼。但你必須選擇那影響你至深的經驗。最理想的是你還未曾與人談及細節的經驗。它很重要,無論如何你要讓自己去接觸那些,你所擁有最深沈的的情緒和想法。換句話說,寫下發生了什麼事,還有你當時對它的感受,和現在你的感受如何。最後,你可以在研究進行期間,每一次寫不同的創傷經驗,或者都是同一個。你可以自行決定每一次所要寫的創傷經驗。

那些被指定僅表露創傷之情緒反應的人,大體上,也是根據以上所述,加上了特別指示,不要直接寫出事件本身。更確切地說,寫下當時對它的感受,和現在的感受又是如何。參加者中,被指定寫與創傷有關之事實的人,只要專注描述事件本身的細節,不需要提及他們的情感。

最後,參加者中的對照組或控制組,被要求每一次都寫些較為表面或不相關的主題。例如,仙蒂請他們仔細地描述,諸如他們的寢室或所穿的鞋子。控制組的目的,是為要評估在實驗中藉由書寫,對健康變化所產生的影響力。

全部的學生,接著一連四天,每天連續寫15分鐘。在完成最後一天的進度之後,仙蒂和我,與這些參加者,花了很長的時間來談論,對於這個實驗,他們的經驗以及感受。在這個實驗結束的四個月以後,最末再以填寫問卷方式,來評量參加者對此實驗長期的感受。

這個實驗對學生所產生立即且巨大的影響力,是遠超過我們所能想像的。有些學生在寫出創傷的過程中哭泣。有很多人提到在這四天的時間,他們做夢或者不停地去想所寫下的內容。然而,更顯而易見的是他們所描述的內容。一篇又一篇揭露了人們最深沈的情感,以及最私密的部份。當中有很多的故事,深刻地記述著人類的悲劇。

一個學生詳述他的父親,如何在一個炎熱的夏夜帶他到後院,冷漠地宣布他打算要離婚並且搬到別的城鎮。雖然當時這個學生只有九歲大,他鮮明地記得父親的聲音:“兒子,我和你母親首先的問題就是孩子。自從你和妹妹出生以後,事情就不再一樣了。”

在全部四天的實驗裡,一個女學生詳細地描述在她十歲時,母親要她撿起來散落一地的玩具,因為當天晚上外婆要來。她並沒有收拾自己的玩具。那晚,外婆來時,踩到一個玩具而滑倒,跌斷了臀骨。外婆在手術一週後過世。至今,八年後,這個女學生仍然天天自責不已。

另一個女學生,說出自己在十三歲時被外公引誘,她詳述所經歷到的可怕衝突。在一方面來說,她承認享受外公觸摸她的身體,以及感受到她對外公的愛。在另一方面,苦於在知識上她明知這是錯誤的,他已經出賣了孫女對他的信任。

還有一些內容,揭露了一個女學生因無法告訴她的父母,自己是同性戀者的痛苦折磨;一個年輕的男學生,對他已死去的狗之失落感受;或是不同的三個人,分別因父母離婚而產生的怒氣。家庭虐待,酗酒,意圖自殺,和在公眾面前被羞辱,也都是常見到的主題。

仙蒂和我對這些故事都感到既震驚又沮喪。對於我們的大學生,有如此多的恐怖遭遇,並且如此願意地向我們坦露,令我們很驚訝。很殘酷的諷刺是他們絕大多數只是十八歲的孩子,就讀中等以上的大學,高中成績高於總平均分數和大學的標準分數。這些學生正是人們經常描繪,生活在經濟無虞並寧靜的郊區住宅中。但是,對那些成長於更多敵意之環境下的人,又意味著什麼呢?

對於一個研究者,沒有一件事情比搜集資料更叫人興奮快活。在像這樣大規模的專案中,有兩大主要的資訊值得查驗。我們的興趣主要是在於一整個學年度,健康狀況的變化。我們也想要知道,這個實驗如何影響參與者的心境。因為每位學生,在每一次寫完後還得勾選項目,寫的階段一旦結束,我們就可以評估心境的變化。

仙蒂相信吐露情緒有其價值性。與抒發強烈情緒的觀點一致,她認為寫出負面的事情,將引致情緒的發洩,結果應會帶來感受上的釋放和滿足。我並不如此認為。最後證實出,在寫下有關可怕的事情之後,人們立即感到憎惡及不快。我們的參與者在寫了創傷後,比起僅寫些較為表面之主題的那些人,感覺更糟糕。同樣的結果,對於那些被要求寫下創傷並探究情緒的人,他們的反應最為顯著。

你可以想像,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我們心裡的焦慮。分析了心境變化的項目之後,發現我們竟是發明了一個方法,叫人感到沮喪。將近六個月之後,學生健康中心已經能夠提供每個學生,在實驗前兩個半月以及實驗後五個半月的看病次數。在一獲得健康中心的資訊,二十分鐘之內我們便得到了答案。

寫出創傷並心中深層想法和感覺的人,證明他們在實驗後看病的次數,相較於別組明顯地降低。在實驗前數月,每組中每一個人去健康中心看病的比例是相同的。然而在實驗之後,寫出心中深層想法和感覺的人,平均看病次數低於零點五次-這比每個月平均看病比率減少了五十個百分比。只寫與創傷相關的情緒,只寫出與創傷相關的事實,或是僅寫些較為表面主題的人,平均每人去健康中心將近是一點五次。

我們的參與者在實驗之後四個月,又填寫額外的問卷。幾乎他們所說的每一件事情,都更進一步地證實了健康中心所發現的情形。寫下有關創傷的深層想法和感覺,促使心境的改善,更積極地展望,和更佳的健康情況。

初次發現寫出創傷對身體健康的影響,這樣的震撼是我永遠不會忘記的。但是,這樣的震撼也伴隨著一些焦慮和不安。在這個實驗中所答覆的每一個問題,同時又產生數十個其他的問題來。縈繞於懷的可能是對這項發現,其最基本可靠性的關注。這些效果是真實的嗎?寫出創傷對身體健康真有影響嗎?或許,我們只是影響了學生去健康中心的決定。或者,更糟糕的可能性是這個發現純屬巧合。舉例來說,你有可能投擲硬幣十次,每一次恰巧都是人頭那一面朝上。在理論上,研究實驗也可能有相同的結果。我幾乎成了沒有耐心的人,急切地想要知道我們所進行的事情是否是真實的。我想要儘可能越早知道越好。

探究免疫系統:寫出創傷的效果,比我們原先所想得還要好


達拉斯晨間新聞的一位醫學和科學專欄作家,Rita Rubin,聽到了傳言說我們已經發現,寫出不快的經驗,對健康是有益處的。她最近從俄亥俄州搬來,在那兒她曾經和一個活躍的研究團隊,觀察心理的壓力與免疫系統功能之間的關連性。Rita是第一個人建議我,與他們聯絡,或許加入他們。

這個研究團隊的組成是Janice K. Kiecolt-Glaser,一名臨床心理醫生,和她的外子 Ronald Glaser,一名免疫學家,以及俄亥俄州州立醫學大學。他們一起找到了線索,顯示出在一些難以抵抗的經驗中,諸如離婚,大學中的重大考試,甚至強烈的寂寞感受,都對免疫系統非常的不利。他們的最新發現是對年長者,透過放鬆治療法,能夠改善免疫系統功能。

Jan 和Ron所進行的可謂是創舉,因為它依賴的是精確並仍在發展階段中的科技,用來測量T-淋巴球細胞,自然細胞殺手,和其他血液中的免疫標記。再者,Jan 和 Ron 並不像大部分的免疫學研究員,他們對於心理學是有相當的素養。

在 Rita Rubin 介紹後不久,一個奇妙的巧遇,Jan 和我同時被邀請去參加在新奧紐良的一個小型會議。在會議的第一個晚上,我們喝完手中的第一罐狄克西啤酒以前,Jan 和我已經草擬出一個實驗的綱要,要看看寫出創傷,對免疫系統的功能是否具有直接的影響力。三個月後,這個實驗開始著手進行。

這個實驗與第一次所做的坦承表白實驗是相類似的。五十位學生,每天二十分鐘,連續四天,寫下兩項的主題的其中一項。有一半的人,寫下關於一件創傷,以及他們最深的想法和感受。另外一半的學生,則寫些較為表面的題目。並不像第一次的實驗,無論如何,這些學生都同意在開始寫的前一天,和最後一次結束,以及六個星期後,各抽血一次。

在進行這項實驗的那一週,大家都興緻盎然。在達拉斯,有將近十多個人幫助這項實驗的進行。如往常一樣,實驗中的參與者,在寫的過程都能夠傾心吐意。他們所揭露的悲劇,相當在第一次實驗時的情況。種種的例子,如強暴,虐待孩童,意圖自殺,死亡,和緊張的家庭衝突都很常見。相同的結果,那些寫下創傷的人,相對於其他只是寫些較為表面之題目的人,每次寫完後都感覺更加的難過和愁煩。

搜集血液並測量免疫系統的功能是很新奇的經驗,更加增了大家的興緻。當血液一被抽出,我們裝好之後,就立即飛快地開車直奔機場,為了趕上最後一班飛往俄亥俄州哥倫布市的飛機。當血液樣本一抵達,在俄亥俄州州立免疫學實驗室的人們,如同是在裝配線上隨時待命,日以繼夜地工作。這個程序包括分離血球,並且放置定量的白血球在培養皿中。每一個培養皿包含各種數量不同的外來物質稱作有絲分裂(誘發細胞核間接分裂的物質)。有兩天的時間,讓培養皿內的白血球可以在有絲分裂前,產生分裂和增殖。

這個程序的邏輯是很吸引人的。在身體中,有一些不同種類的白血球,或是淋巴球細胞在控制著免疫系統。舉例來說,T-淋巴球細胞可以刺激其他的淋巴球細胞製造抗體。抗體與部分的身體防禦系統,可以阻礙並殺死入侵體內的細菌或是病毒。我們在培養皿上,模擬身體內的過程,來測量免疫系統。正如病毒和細菌會刺激體內T-淋巴球細胞的生長,有絲分裂在實驗室培養皿中具有相同的作用。如果淋巴球細胞對有絲分裂產生反應而快速地分裂,我們能夠推論至少部分的免疫系統功能是又快速又有效率的。
然後,我們發現了什麼?那些寫下他們創傷經驗各深層想法及感受的人,相較於其他只寫些較為表面之題目的人,他們的免疫系統功能被證實有提升。雖然寫完的最後一天,其效果最為顯著,但在此實驗後,它又持續了六個禮拜。另外,那些寫出創傷的人,和那些寫些普通題目的人比較起來,去健康中心看病的次數也減少了。

*****
現在我們已經完成了兩個實驗,都是呈現著類似的結果。把這兩個研究放在一起,指出寫下創傷經驗能有助益,端看人們如何來寫它們。所有的徵候都說明這樣的果效,並非出於簡單的強烈情緒的抒發,或是發洩鬱積的情緒。事實上,在第一次的坦承表白實驗中顯示,只寫關於創傷的情緒,對健康並無法產生長遠的果效。再者,兩個實驗都指出寫下創傷經驗及感受是很痛苦的。在寫完他或她自己生活中最糟糕的經驗之後,事實上,並沒有人立即會感到興奮,滿意到極點,甚或一絲的愉悅之情。

在這個實驗的幾個月之後,從我們發出的調查報告中,我們再請他們用自己的詞彙來描述,這項實驗對於他們個人是否有產生任何的長期效果。寫了關於創傷的每一個人,都是以較為正面的詞彙來描述這項實驗。更重要的是,將近百分之八十的人提到了頓悟,來說明這項研究的價值。還有人提到,把胸中的負面情緒除掉,其感覺是何等美好。有些人也反應他們如何因而更多了解自己。有些例子如下:

“它幫助我去思考在那段期間,我的感覺為何。過去我從不明白,它是如此深深地影響著我。”

“對於過去的經驗,我必需去思考並解決它…這項實驗的結果之一是我的內心平靜,並且有一個方式,是讓我能夠抒發情緒的經驗。因為必須寫下情緒和感覺,幫助我去了解自己的感覺為何,以及為什麼會有這些情緒和感覺。”

“雖然我還不曾和任何人談過我所寫的內容,但我終於有能力去處理它,經歷跨越痛苦而非只是壓抑它。現在當我回想起來,我不再感到受傷。”

觀察這些人和其他參與這項實驗的人,大家幾乎都是很亢奮激動的。他們在告訴我們,我們的思考過程能夠帶來醫治。

健康以外:書寫與就業機會


這些實驗只是一項長期冒險研究的開始,帶領我們前往不同的方向。在免疫系統實驗結果一發佈之後,Stefanie Spera,一個在解僱人員就業輔導公司裏的心理學家,打電話給我。一個就業輔導公司,我很快明白是典型正在“縮小規模”的大公司,大量裁員的一種禮貌性的說法。這個就業輔導公司,提供多樣化的服務給那些遭解僱的人,包括辦公空間,秘書助理,琢磨找尋工作的技巧。這個就業輔導公司的最大興趣,是儘快地為遭解僱的人找到新的工作機會,才有多出來的辦公空間給下一批遭解僱的人。

Stefanie 打電話來,是因為達拉斯一家大規模的電腦公司,在四個月前,解僱了將近一百位的資深工程師,當中沒有一個人找到新的工作。她問,寫下他們的經驗,會不會有助於他們找工作?我們同意會面,了解他們的境況和討論其可行性。

接下來幾個禮拜,一群遭解僱之人的畫面漸漸浮現。這個公司過去從來不曾有過解僱員工的需要。在1991年一月的一個週三早晨,大約一百個男人,平均年齡五十二歲,被分別叫進他們總裁的辦公室,被告知他們即將遭到解僱,不可能被重新聘用。這些男人,大部份自從大學畢業後,就在這個公司工作將近三十多年。然後,他們被安全警衛帶領去自己的位子,看著他們清理桌子。接著,被帶到公司的正門,交出他們的鑰匙和安全識別證,並且道別。沒有任何預警,沒有任何退休的利益。

六個月之後,Eric  Buhrfeind,一位特別充滿活力的研究生,Stefanie,和我訪談了將近五十位男人,要知道他們是否有意願,加入書寫的實驗計劃。即便他們是我所見過,充滿了最深的苦毒和敵意的一群成年人,他們仍舊渴望嘗試任何的事,只要是有可能增加他們尋找新工作的籌碼。

這項研究的基礎很簡單。半數的人被要求寫下關於他們遭解僱,最深的想法和感覺,每天寫三十分鐘連續五天。另一半的人在同樣的時間,寫下有關他們如何利用時間-“時間管理”的策略,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一陣狂熱,相當地不可思議。另外二十二個男人在第三組,當作實驗對照組,他們什麼都不必寫。

如同我們其他的實驗,被要求寫下他們最深的想法和感覺的男人,在寫的時候是極為敞開和誠實的。他們描寫失去工作的羞辱和憤慨,同時還有一些較私人的主題-婚姻的問題,疾病和死亡、金錢、和對未來的恐懼。並不像我們對大學生的實驗,這些男人說,在每一天寫完後,他們的感受立即更好。

這個研究的功效甚至令我們感到驚訝。在三個月內,參與實驗的人當中,有百分二十七已經在工作,相較於在寫時間管理和完全沒有寫的那二組,其比例不到百分之五。寫完數個月之後,那些寫下他們最深的想法和感覺的男人有百分之五十三找到了工作,相較其他別組的人,只有百分之十八。這個實驗中,特別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這三組中,他們去面試工作的次數是相同的。唯一的差別,只是那些寫了關於他們感覺的人被錄用。

為什麼寫下遭解僱的經驗,會幫助這些人更快速地找到工作?我們相信,關鍵在於他們的怒氣。那些去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感覺的人,比較有可能學會去接受他們對於前任僱主極深的敵意。去回想,使得這些男人感覺他們被以前的僱主出賣了。即使是在我們第一次的面談時,我們經常發現,去阻止他們發洩怒氣是很困難的。我們猜想,當他們大部分的人去面試新工作時,很多人可能會失去防備心,談論他們受到如何不公平的待遇。就另一方面來說,那些已經寫下他們的想法和感覺的男人,比較可能學會去接受遭解僱的事實,在面試中減少了敵意,會被認為是比較合適的人選。

*****

在世界各地有許多的研究者,在實驗室中進行著數十個關於書寫的實驗。寫下有關情緒上的劇變,諸如國高中的學子,住在老人養護中心的人們,關節炎患者,醫學院的學生,最大量妥為監禁的囚犯,初為人母者,以及被強暴的受害者,都己被發現能夠改善身體和心理的健康。不僅是健康的益處,寫下關於情緒性的主題,被發現可以減少焦慮和沮喪,改善大學的學業成績,並且如同我們所看到的,可以幫助人們獲得新的工作。在每一次新的實驗中,我們又多學到一些有關書寫技術的限制,和許多提高其效果的方法。

在這本書中,我將繼續探討這許多的發現,並其意義與應用。
同時,我想要與你分享一些我己經發現,與健康有關的書寫方法之要點。請緊記在心,我是以一名研究者,而非是治療師的角度來說明。我對於面對困擾事件的建議,是建立在多次的實驗,特定的專案研究,和我個人的經驗。很有可能寫出關於你自己的創傷,或不安的感覺是沒有幫助的。如果是這樣,你應該成為自己的研究者。用不同的主題和方法來做實驗。某些對你很有用,可以解決你自己衝突的方法,不見得對別人也有用。將這些警告存記在心,以下是關於書寫方法,經常被問到的問題。

你應該寫什麼主題? 

並沒有必要去寫些在你生活中,最深的創傷經驗。比較重要的是,專注在你目前生活中,所面對的那些主題。如果你發現你自己經常想起,或夢見一個事件或是經驗,寫出來可以幫助你來解決它。同樣的,如果有些事你很想告訴別人,但是由於害怕會尷尬或是受懲罰而不能說,就在紙上表達出來吧。

不管你的主題為何,很重要的是,同時去探索客觀的經驗(例如,發生了什麼事)和你對它的感受。真實沒有保留地寫下有關你的最深層情緒。對這件事,你感覺怎麼樣和為什麼你會覺得如此。

持續地寫。不要去擔心文法,拼字,或句子結構。如果你沒有什麼可說或是腦中一片空白,只要重覆你已經寫過的。

你應該要在什麼時候和在什麼地方寫呢? 

當你想要,或者是你感覺到需要的任何時刻。我並不認為有那麼必要,經常地寫關於重大的經驗。雖然許多人每天都寫日記,但是大部分所記載的事情,並沒有設法去解決心理層面的根本問題。同時要注意到,不要寫得太多。不要利用寫來替代行動,或是如同一些其他逃避的策略型態。凡事當中肯,包括在你書寫自己的想法和感覺時。

根據你所處的環境來決定寫的地方。我們的研究建議,愈是特定的環境愈好。試著去找一個房間,在那裡你不會被一些不想要的聲音,視野,或味道所阻止或干擾。
 

對於所寫下的內容,你應該如何處理? 

在我們的實驗中,採用匿名是很重要的。在許多情況下,由自己保留所寫的內容是明智的作法。當寫完時,你甚至可以把它們消毀(雖然許多人發現這很難辦到)。打算把你所寫的內容給別人看,在你寫的時候,你的思緒將會受到影響。舉例來說,如果你想要私底下,讓你所愛的人了解你最深的想法和感覺,你所寫的內容就容易傾向你所愛的人,而非你自己本身。從健康的觀點來說,你最好是讓自己成為那個聽眾。如此,你不須要為了迎合別人的觀點,來合理化或是判斷你自己。

如果你很討厭寫字-有沒有什麼替代的方法? 

目前一些實驗研究,正在比較用說的並錄下來的方式。大多數的研究發現,這兩個策略具有同樣的果效。我個人則偏愛寫的方式,因為你只需要紙筆,和一個安靜的地方,可以敞開你的感覺。說的方式,需要一個錄音機,和一個讓你可以說出聲音的地方。無論你所選擇的是寫,或者是說的方式,嘗試著持續地每天做十五鐘。

不管是寫或說,哪個方法對你比較自在,要謹記,讓自己敞開並吐露心事,這需要一些的練習。如果你從來沒有寫下,或是說過你的想法和感覺,起先你會感到很彆扭。持續做一段時間。沒有人會對你做評論。

在寫的期間和結束後,你能夠預期有什麼感受? 

如同我們在許多的實驗中所發現的,在寫完之後,你會立即感到難過或是沮喪。這些負面的感覺,通常會在一個鐘頭內或是一個鐘頭左右消散。少數的例子,它們可能持續了一天或者兩天。然而,我們的志願參與者,佔壓倒性的絕大多數都說到,完成書寫的實驗之後的感覺,包括了釋放,快樂和滿足。

探索你最深的思考和感覺並不是萬靈丹。如果你正在面臨死亡,離婚,或是其他的悲劇,在寫完後你不會立即感覺比較好。無論如何,你應該對你的感覺和情緒,以及所處的客觀環境,有更多的了解。換句話說,書寫應該有助於你去透視你目前的生活。

2012年9月2日 星期日

13 超越創傷:寫作與健康

13  超越創傷:寫作與健康


我們並不須要去跟別人說,有關自己一些不為人所知的故事。然而,我們未說出口的想法和感受,應當以某種方式表達出來。不論我們是以錄音機錄下來,或是寫在紙上,用語言來詮釋我們的想法,對我們的身心大有益處。當人們在寫下他所經歷的重大的劇變時,他們也開始去整理,並且了解它們。把創傷所帶來的想法和感受寫下來,然後,迫使人們得以把錯綜複雜的許多事件,其繁多之各層面,加以整合。一旦人們能把諸多經驗,加以簡化成為可以理解的程度,他們就能夠開始超越創傷。

把創傷寫下來,接著再去整理它們。對於其他很複雜但卻不是創傷的經驗,又當如何?舉例來說,假如你正在學習有關導致西元一九一七年俄國革命的所有因素,把你正在學習的內容寫下來,是否對你有所幫助?或者,假如你開始一份新的工作,把你的經驗在每一天結束前記錄下來,是否有益處呢?學習了解俄國革命或新的工作,都可算是高度複雜的任務。如果把創傷寫下來有助於我們整理經驗,那麼寫作對於任何一項我們所要面對的新任務,應當具有相同的果效才是。

把寫作當作是教育的工具


在這本書前頭就有說明積極與消極面對創傷的差別。這個想法是當人們消極地面對創傷,他們的世界觀被搖撼,就變得焦慮、沮喪,並且心理受創。然而,當人們透過說出來或是寫的方式來面對創傷,他們在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壓力就會減低。積極地面對創傷,讓人們得以重新整理,並且消化理解這些事件。

現在讓我們來思考美國教育的本質。高中和大學的首要目標是讓學生能夠從各個學科中,了解並整合許多想法及事實,為的是要充實他們的生活,並且預備他們進入真實的世界中。誠如所有的老師,我也盼望我所教的每一個用功的學生,都能吸收消化我所傳授的內容,並且當我日後再遇見他們時,他們會對我曾經改變他們的世界觀,充滿無盡的感激。為什麼這卻甚少發生?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部份是因為積極或是消極去面對事件的差別。

舉例來說,我身為老師,在授課時,或在心理上,都得面臨一大群的學生,有著多如牛毛的事實、理論和故事。學生的角色則是被動地接受資訊。當我面對學生時,我主動地提供資訊;他們則處於被動的狀態。以一種扭曲的方式來說,講師之於學生,就好比是創傷。人們在浩繁的資訊中被淹沒,能夠掌握資訊的能力卻很微弱。

如果我們要讓學生能夠消化並且吸收我們所給予的資訊,我們必須改變我們的教學策略。我們應當主動地鼓勵學生,寫下來或說出我們所傳授的事實和理論。更勝一籌,請學生就個人的經驗而言,寫出具有教育性的相關內容。再者,如果考試是為了要引發學習,而不只是為了評量學生的表現,那麼以選擇題的測驗方式就應當被禁止。應該鼓勵使用申論題的方式,以積極提升學生統整資訊的能力。

上課寫作系統


 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和學生發展出一套簡單的上課寫作系統,要求學生主動去面對從課堂及閱讀中所獲得的資訊。有一個以聯合教學模式來應用此策略的課程,名稱為「西元一八九四年迄今之社會與政治機構」。這是一門必修的課程,試圖解釋在當今世界各地中,就廿世紀所形成之社會、經濟、和政治機構,及其衍生之許多問題。照理說,它應該會是一門有趣的課程,不過根據以往的經驗,學生並不喜歡上這門課,因為他們必需閱讀大量的資料,並且由五位不同學科的指導老師,輪流地講授近乎不相關的內容。

每週除了上課兩次以外,學生還需要參加約有三十人的討論會。在討論會中,指導老師會試圖針對這一週的主題,引發大家的興趣,做腦力激盪,來參與辯論。我說“試圖”是因為大部份的討論都無法順利地進行。因為學生幾乎被大量的閱讀資料及上課的內容所淹沒,以致於他們無法分辨哪些資料是與主題有關的,那些是不相關的。在這樣的討論會中,我們引進這套上課寫作系統。

在討論會的一開始,我們發給每一位學生依據上課及閱讀資料的內容,所做出的簡明摘要。然後,請學生寫下關於該主題,他們心中最深的想法和感受,連續寫十分鐘。雖然,學生把他們的指定作業交給指導老師,無論他們所寫的內容有多麼的瘋狂,或是可能冒犯他人,這些內容都不列入評分。

在我所主持的討論會中,我很驚訝看見學生們的改變。在書寫之前,根本不可能進行任何的討論,除非說些與主題完全都不相干的話題。在寫了以後,無論如何,幾乎全部的學生都對先前晦澀難解的話題,盡力找到有趣且富洞察力的看法-諸如英國東印度茶葉公司如何在印度擴張其帝國主義?在書寫的過程中,迫使他們從許多資源中,同時也從他們個人的經驗裡,去消化吸收各式各樣的資料和想法。突然之間,像英國東印度茶葉公司,或是在瓜地馬拉的蚊子海岸印弟安人之苦境這樣的主題,變得和他們的生活都有了關係起來。再者,我一旦開始指定寫作的功課,學生上課的缺席率降低了,並且在考試中的表現(當然是指申論題)也突飛猛進。

自從我在其他的課程中,也使用這套上課寫作系統,例如,心理學入門,同樣獲得相同的果效。全面來說,學生承認上課寫作系統,迫使他們去整合許多的想法,並且對於主題能夠達成基本的認識。從他們考試成績的提升和缺席率降低的情形來看,可以確認是如此。當然,一些諷刺性的意見仍是在所難免。這套上課寫作系統約需要花十分鐘的時間,或者百分之二十的課堂時間。學生所面對的是較少的資訊,但卻比一般課程的學生學習得更多。

寫字、閱讀、和思考技巧的訓練


在第廿世紀,寫作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幾乎一直是備受爭議的熱門話題。大部份爭論的起頭,是由一位於蘇聯心理學家 Lev Vygotsky 所寫的文章,具有新穎獨到的見解,他於西元一九三四年英年早逝,過世時年三十八歲。Vygotsky 提出新的方式來了解言語及思想,挑戰一些傳統的教育觀點。他主張孩童是以語言來分類整理他們的思想,並且解決現實世界中的許多問題。以他的觀點,年幼的孩童很自然漸漸地使用一系列的片語,讓他們能夠與別人有所溝通,最後與他們自己的心靈溝通。這樣的進展過程,開始是一些吵雜的聲音和手勢及表情,然後進一步到說出來的言語,遊戲,在圖畫的形式中明白符號象徵的遊戲,最後才是寫字。因此,寫字即意謂者從畫圖到畫字的過程。

Vygotsky 的同事,Alexander R. Luria 示範了一個驚人的實驗,說明三、四歲的孩童,即便他們無法閱讀,也能夠明白寫字的本質。舉例來說,Luria 告訴這些孩童要記住一系列的片語。一旦孩子們明白因太多的片語,他們無法記住,Luria 就給他們一隻鉛筆和紙,並且告訴他們可以把他所說的寫下來。即便這些孩子沒有一個人會寫字,他們似乎是在模仿他們所見過之成年人的寫字行為。當Luria每說出一個片語,這些年幼的孩子大部份都會在紙上有一些塗鴉。之後,當Luria個別地請每個孩子再說出已聽到的單字和片語時,有少部份的孩子會看看他們在紙上所做的記號和線條。根據 Vygotsky 所言,「毫無差錯地,重覆著顯示出,哪些記號意味著哪一個片語…我們正看見的是往後寫作的第一個徵兆」。

Vygotsky 和 Luria 的實驗顯示出,說話和寫作對人類來說是相當基本的技巧,並且也部份指示出我們如何去認知這個世界。Vygotsky 堅持在蘇聯及西方社會中,孩童被教導閱讀和寫字的方式應當有所改變。寫作,他視為是一種畫圖的符號形式,和說話一般,都是很基本的。因為這是相當自然的發展過程,我們應當給孩子們有機會儘早學習閱讀和寫字,愈早愈好,可以從三歲就開始。但是學習的方法,不應當是像我們大多數人的成長經驗,其基礎是強迫式(被動接受)死記背誦的教學風格。閱讀和寫字的技巧,應當被孩子們視為一種渴望溝通的形式。舉例來說,孩子們應當被引導藉著寫字,他們可以在信中或是日記裡表達他們的想法。簡而言之,Vygotsky主張年幼的孩童應該主動地去面對寫字的技巧,而不是處於被動的狀態。

許多 Vygotsky 的研究,已經深刻地影響美國的教育學者。特別令人興奮的是一些教育方案,鼓勵孩童早在一年級時,就以意識流(stream-of-consciousness)的方法來寫作。這些寫作的技巧,有許不同的名稱,叫做自由寫作(free-writing)或是歷程寫作(process writing),它在幫助學生寫字和閱讀的能力上,都產生叫人印象深刻的效果。自從西元1970年代,Donald Graves 在新罕布夏大學任教,當時他針對年輕的國小學生,已經發展出一套歷程寫作的計劃。他發現那些可以自由地寫下有關他們個人經驗的人,能夠比較快學會閱讀,並且在許多不同的口語考試中,也表現得比較好。

有一些中學和大學的教育學者,同樣也成功地探究有關自由寫作的益處。在 Amherst 的麻薩諸塞州大學,提出大學生和成年人如何能夠克服寫作的障礙,以及一般與寫作相關的恐懼,該校在這個領域一直居於領先的地位。他發現讓人們每天連續寫十分鐘,當作是一種心理制約技巧(mental conditioning technique)。事實上,對於那些寫作常有困難的人-不管是課堂作業,或是給辦公室的工作報告-他發現十分鐘自由寫作的練習,可以啟動頭腦的運作(jumpstart)。

寫作可以增進學習與創造力


既然我們提到了有關寫作和教育的主題,也就順理成章接著再簡短地評論做筆記的藝術。在大體上,無論是在課堂中,商業會議或是和案主談話,做筆記與寫作都發揮類似的功能。我們通常會在聽一場演說時,或是會議中做筆記,來幫助我們記住重點。

很有趣的現象,就是筆記本身也反應出我們所採用的策略,不外是被動或是主動的方式。當人們處於被動的模式,他們的筆記通常會著眼在細節,包含著大量直接的引述。以這樣的方式做筆記,幾乎等於只是抄寫,做筆記者在課堂上或是談話中,並沒有主動地思考。另一方面來說,以主動的策略來做筆記,就顯得範圍較為寬廣,並且能夠將資訊加以整合。做筆記的人主動地思考這個主題,常常只會寫下簡短的摘要,及有關講員所討論的事情,伴隨著他或她自己對這件事情的觀點。

由 Gillis Einstein 和他的同事在 Furman 大學,關於寫筆記的策略所做的研究指出,在考試中表現優異的學生,傾向於採用主動的方法來做筆記。那些表現不佳的學生,則是典型地專注在細節上,正是屬於被動的策略。這並非是巧合,被動的方式乃是一種低層次的思考形式,通常會發生在人們失去控制時,或是在難以預期的狀況之下。那些採用低層次思考形式的人,就像是使用被動模式來做筆記的人,傾向於專注在細節上,採用狹窄短淺的看法,並且無法自我反思。

如同繪畫一般,寫作對人類而言也是一種很自然的活動。它的重要價值之一就是幫助我們去整合並組織複雜的生活。寫作在許多的方面,都能夠些許達到該目標。

1. 寫作可以澄清思路。
在開始一項複雜的任務以前,寫下你的感覺和想法是很有幫助的。事實上,專業的催眠師通常使用這個技巧,來促使加快催眠的程序。基本上,他們要求案主粗略地記下他們目前的想法和感覺。當案主寫完時,催眠師告訴他們,可以撕毀紙張的內容,然後丟棄。這是一種澄清思路的象徵形式。

2. 寫作可以解決內心創傷,不致阻礙重要任務的進行。
在經歷重大的內心創傷之後,人們傾向於煩擾不安。回想創傷的經驗,或甚至嘗試不去想它們,人們都已經耗費太多思考空間。因此,他們會變得很健忘,並且難以集中注意力在重要的新任務上面。寫下內心的創傷經驗,能夠幫助重新整理它們,如此便能釋放一些思考的空間去處理其他的任務。

3. 寫作可以幫助記憶並且獲得新的資訊。
在針對做筆記的研究當中指出,寫下富有思考性的筆記,或者在孩童塗鴉的例子當中,都能夠幫助人們理解並且想起新的點子。寫作能夠提供一種架構,透過它來了解別人創新獨特的看法。事實上,寫下來可以讓這些點子變得更鮮明,並且容易記住。

4. 寫作可以促進問題之解決。
因為寫作可以提升資訊的整合力,它能夠幫助解決複雜的問題。如果人們自由地寫下他們所正處理的複雜問題,便能夠更快地找到解決的方法。這是有一些原因的,其中之一是寫作迫使人們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在一個主題上面,比他們平常時只是想一想,需要花更長的時間。因為寫作的速度比思想的速度慢,所以每一個想法都必須更仔細地加以咀嚼和消化。寫作也更「近似於」思考,在寫作的過程中,迫使人們在另一個思緒來到之前,把一個完整的想法寫下來。

5. 自由寫作可以改善基於不得已之寫作。
大多數的人被要求在某些場合寫些東西-不論是一篇公文,一項醫學上的建議,或是一封向市府捕捉野狗部門的申訴信函。要寫正式的文章,可能是一件令人很厭煩的事情。每一個句子可能聽起來很拘謹,每一個字詞可能用的並不恰當。在開始寫任何正式的文章以前,自由地寫下你想法和感覺,能夠讓你的寫作技巧漸地舒展開來。甚至利用自由寫作,當成大略草稿的基礎,也是會很有幫助的。

6. 對於學習和處理這世上的許多事情,寫作是很有價值的一項技巧。
關於此點,我們不必再一一贅述。在正確的環境之下,寫作可以增進身心的健康。雖然它並非萬靈丹,明智地使用寫作可以改善我們許多人的生活品質。

日記與扎記


寫作能夠帶來這麼多明顯的好處,你可能想那些常寫日記的人,應該會特別地快樂,健康和具有創造力。恐怕這個世界並非那麼地單純得以直接做如此的推論。有一個很好的理由,就是人們撰寫和使用日記的方式大異其趣。

舉例來說,就以我們針對數百名大學生所做的調查來說,發現有超過百分之五十的人,從未寫過日記或札記。另外百分之四十的人,每星期寫一或兩次日記。只有百分之三的人,每天或者幾乎是每天都有寫日記。雖然在我們的樣本當中,女性傾向於比男性有更多的人寫日記,不過性別的差異則出乎意外的微小。尤其重要的是那些經常寫日記的人,並不比那些很少寫或是從不寫日記的人更健康。

當中有一個原因是我們很難評估寫日記對健康的影響,因為我們無法得知那些常寫日記的人,若他們不寫日記,其健康情形為何。誰知道呢?也許那些人藉由寫日記而得以延緩嚴重疾病的發展。相類似的問題還有我們並不曉得那些常寫日記的人,和不寫日記的人其性格之間的差異。或許那從來不寫日記的人,比較具有社交能力,他們可以自在地向別人談論自己最深的想法和感受。因此,他們不需要倚賴日記。最終,要把人們寫日記的動機加以分類總是相當困難。

某些人可能被第十七世紀的Samuel Pepys和他所寫的日記所啟發,他寫下了自己生命中十年的歲月,詳細的描述及自我的告白,巨細彌遺。另外其他的人,可能是因為宗教的規條,被要求維持寫日記的習慣。曾與我交談的人當中,大部份的人純粹只是想要保留一些記錄,記下他們所看到的人,和他們生活中所完成的事。

然而,一個更有趣的話題是人們決定在日記和札記中要記錄些什麼。舉例來說,摩門教教徒強烈鼓吹他們的會友維持寫日記的習慣,以記錄他們的生活。事實上,在西半球最具規模的族譜圖書館,在那裡存放著許多這類的札記,便是由摩門教教徒所聚集彙整的。這些札記的典型內容都很實際,並沒有情緒的波動;這代表說大多數的摩門教徒在寫日記時,並沒有去探索他們心中最隱密和執拗任性的想法,或許是因為他們知道,在他們過世之後,他們所寫的日記將會留給後代的人閱讀。

在與我面談的人當中,那些常以寫日記來表達情緒和親密感的人,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類型。有一群人-包括我在內-只有在壓力下和不快樂的時候才寫日記。如果生活還算過得去,是在可預知的情況之下,這一郡人就沒有什麼興緻寫日記。

另外的一群人,比前面所述的那群人還要少,不到前者的二分之一,幾乎每天都寫日記。直到創傷驟然臨到,有許多的因素造成沈重的壓力,這一群人就停止再寫日記。舉例來說,一個適應良好的婦人,在數年中,她幾乎每天都寫日記,當她得知女兒意外身亡的消息後,她突然停止再寫日記。她解釋道,她尚可談論女兒的死亡,但還沒有辦法去寫它。事實上,直到她女兒過世一年半之後,她才開始在紙上探索她的想法和感受。(再一次,很神奇的一年半。)

說也奇怪,至今我還沒有遇到一個人,他或她會在日記中寫下自己最深刻的感受,卻不是以上所述的二種類型之一。我可以肯定必然有一些是例外的,只不過我還沒有遇見罷了。我想這兩種類型的存在,正說明寫作之於各人有著不同的功用。那些僅在經歷創傷後才去寫的人,日記是一種面對的方式-也許是不向別人談及創傷的一種替代方式。第二群人會在面對創傷期間,停止寫日記,據了解是因為他們的情緒過度強烈,無法以寫日記來處理面對。與我所面談的這群人當中,佔有壓倒性的大多數都是善於交際,且能夠與別人談論他們自己的創傷經歷。

寫信

最後,還有常常寫信的另外一群人,他們自認為不屬於寫日記或寫扎記的族群,但在他們所寫的信中,他們會探索自己最深刻的想法和感受,幾乎每天都在寫。寫日記和寫信之間,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寫作者對於他們本身私密部份的敞開程度之多寡。特別還有一種新奇的寫信方式產生,人們會寫信給他們所不認識的人。除了筆友系統以外,各樣不同的交換信件也變得很流行。

電腦布告欄與聊天室

在寫信的領域中,最有趣的發展應該是電腦的佈告欄和聊天室。各人可以寫下或長或短的文章,表白他們自己對政治、物理、或愛情的觀點。是什麼讓電腦的佈告欄如此吸引人呢?就是在當中,人們可以撰寫匿名信。佈告欄就有一點像是在飛機上和某一個人談話。在這樣的情境下,人們通常會吐露他們非常深刻的一些感受。然而並不像在飛機上,因為每一個人無法看見對方,交換意見的結果常充滿著敵意,值得我們注意。尤其醒目的是「燃燒蔓延」的現象,在當中某個電腦使用者可能殘酷地羞辱著另外一個人。實際上,這是相當普遍的,當有人吐露自己很深刻的經驗時,反遭到別人的嘲笑,被視為太多愁善感,或是虛偽做作。

寫作的負面


當我興奮地呈現我們的研究發現時,我可能已經把寫作描繪成解決任何問題的良方。一個不帶批評性的讀者,在讀了本書之後,可能會有這樣的印象,就是寫下你最深刻的想法和感受,會讓你的身體更健康,頭腦更靈明,更聰慧,並且簡言之,能夠達到心理健康。是的,寫作是可以相當健康的。但是過度依賴寫作也會造成一些問題-至少在某些情況之下。當你衡量自己的寫作時,請確實地問自己下列的問題:

1. 你是否以寫作來代替所必需採取的行動?
寫作在面對處理無法控制的主題時,顯得格外具有效果。在經歷親友的離世或其他的創傷時,寫作能夠幫助我們整理一些複雜的感受和回憶。然而,在具有潛在性得以被控制的情況之下,寫作可能會造成反效果;那是假使我們可以採取行動去改變某一個令人不悅的情況時,我們去做遠比只是把它寫下來,要好的太多了。

例如,在最近的一個寫作實驗中,有一位女子在每次所寫的內容中,提及她是多麼地討厭她的室友。據她所述,她的室友很邋遢,擅自借用她的衣服也都不問一聲,並且講電話講得太久。從她所寫的內容,片斷地加以蒐集得知,她處理室友的行為問題,所採用的策略便是儘可能地遠離她室友的房間。我不禁想,若是這兩個人能夠坐下來,並且一起討論他們問題的本質,結果又將會是如何呢?

2. 你是否把寫作當成是在發揮個人的才智,而不是自我的反省?
我最近有機會閱讀一位紳士所寫的日記,其中部份描述他在年屆四十,從工作和婚姻中所遭受的重大壓力。雖然,他己經接連好幾個月每天都寫日記,他的身體和心靈仍然飽受煎熬和痛苦。在許多方面來說,他的寫作風格著實令我陶然。他容易改變自己的立場,運用豐富華美的詞彙,對於人們行為的細微差異,他都能一目了然。在他所寫的日記中,他大量地引用Jung, Spinoza, Aristotle, 老子,和其他先見的學識。即便他對於別人的行為,甚至連他自己的思考過程,他都富有洞察力,不過他從來不寫關於自己的情緒,或者為什麼他對自己的所做所為,會產生如此的感受。他是那麼地在意要把自己豐富的學識展現出來,以致於他忘記最初為什麼要寫日記的原因。

聰明固然很好,但是豐富的學識和古典傳統的教育,並不能向人保證能夠使任何人獲得平穩的情緒,或是個人的洞察力。如果,你發現你的寫作經常保持在一個很安全且非個人性的方向,在當中你引證了Virginia Woolf的工作來解釋拿破倫的最終失敗,那麼你的寫作內容可能非常的有趣,甚至可以出版成書。但是不要期望你的才智學識可改善你的健康情況。

3. 你的寫作是否成了一個未經檢視且怨聲連連的論壇?
請記住寫作最主要的價值,在於它迫使我們去問自己的感受為何,又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感受。把它當作是一個自我反省的練習,辨認出我們最深的情緒和想法是很有益處的。如果我們所愛的人,因為別人的緣故而離開我們,那麼去探索為什麼我們感到被剝奪,如此的寂寞,或是如此的憤怒,不予置否這對我們是有幫助的。只是去抱怨離棄我們的前任愛人很殘酷,並無法帶來醫治。事實上,它可能是有害的。

有許多的研究顯示出,盲目的發洩怒氣常會使我們感覺更生氣。打枕頭,把它當作是我們想要狠狠揍一頓的某一個人,通常會使我們的血壓升高,並且鼓勵我們去想一些報復對方的替代行動。把我們的問題根源,不經過反思就說出來或是寫下來,只會加添我們的痛苦。如果你發現你寫的內容,針對的是別人多過於自己,那麼請你暫停,並且問自己一些問題。為什麼你這麼寫?對於你所寫的內容,你感覺如何?為什麼當別人這麼做時,會令你如此地不舒服?

這也使我想起一個相關連的問題:過度地揭露。在過去幾年中,曾與我交談的人當中,有少部份的人讓我感到印象十分深刻,在沒有任何刺激的狀況之下,那些人立刻地向我吐露他們生活中極為私密的事情。並不只是向我說而已,他們幾乎向他們的每一個朋友、同事,甚至是路人,詳細地告白相同的事件。雖然我僅僅與屬於這一個類型的四個人面談過-全都是女性-她們全部患有重大的疾病,包括子宮癌、潰瘍、腺體分泌障礙。事實上,他們不論是揭露自己的創傷經歷,或是談論自己的健康問題,都同樣地津津樂道。在全部的案例中,他們都是自發性且很戲劇性地向他人揭露,通常讓聆聽者大吃一驚。

雖然這些人表面上看起來,他們是向知心的人吐露自己最深的想法和感受,不過他們過度地向別人揭露個人私事,我們進一步加以分析發現,他們向人透露創傷的事件,是以一種不斷地重覆的方式,當中他們缺乏對於事件的自我反省。在他們的心思和談話當中,再一次重新上演相同的事件千百次,但卻沒有探索他們自己的情緒,或者是這些事件在他們生活當中的意義。因此,過度地揭露更像是以言語表達的一種強迫性思考方式。人們在談話中,或是寫下有關創傷之眾多不同的層面時,對於許許多多的片斷卻不加以統整。

4. 你的寫作是一種自我反省的練習,或是過度專注於自我的分析?
在一個重大的創傷經歷之後,每隔一段時間去回顧他們是誰,他們為什麼有那些行為的模式,他們的情緒是如何,又為什麼會有這些情緒反應,去反省這些問題對於人們具有價值性。自我反省能夠提供一種回饋的形式,因此各人能夠決定,是否他們需要去調整他們的生活步調。定期自我反省是很健康的,但也有可能走向另外一個極端。

讓我們誠實地面對它吧!我們也有可能會沈思發生在我們生活當中無盡的事件。為什麼呢?舉例來說,是不是我剛才啜飲一小口咖啡?對此,我的感覺如何?那對於我的童年和我的安全感來說,又代表了些什麼?一旦我們開始分析每一件事情所帶我們最深刻的想法和感受,自我分析就佔據了我們全部的生活。

定義上來說,在分析自我的同時,我們只有看見自己,而把別人排除在外。如果我們活在這種過度地分析自我的狀態,我們就不可能有同理心,成為別人的好朋友,或者在我們的社會當中成為有用的人。在某些程度上,寫作可以幫助我們去了解,並且把我們的生活重新對焦,這是很有益處的。當我們的自我反省過了頭,成了過度地自我分析,就會導致不良的結果。

以敞開自我的態度來寫作,其中並無神奇之處。它就像我們跟別人談話一樣,只是其中不會有社交行為的結果。因此,這也是它的優點和缺點。藉著寫作,你不會被人懲處或是遭人羞辱,但是你也無法得到從別人而來的回饋。別人的觀點和看法,經常是根據於現實,不與別人諮商協談,我們可能浮誇自己許多的想法和情緒。

5. 寫作不應該取代朋友的角色。
許多時候,你可能無法與別人談自己很困擾的經驗。在這些情況下,寫作就非常的有用。然而,朋友可以提供情緒上的支持,忠告,和其他形式的協助,在這些方面寫作就是無法做到的。即便你無法告訴一些朋友關於一個特定的主題,莫忘記他們隨時可以給予一般性的建議和友誼。假使朋友無法做到,心理治療師和其他在助人者領域的專業人員,也會傾聽你的問題,並且幫助你能保持完整的真實感。

綜觀本書,在寫作和治療法二者之間,我已經做過許多的比較。兩種方法對於心理和身體的健康,都產生莫大的助益。兩者皆鼓勵自我的反省,並且在許多的想法及心境中,獲得洞察力。兩者皆提升對自我情緒的辨認及瞭解。

在某些程度上,寫作和治療法用在基本上是健康且適應良好的人,這兩種技術都提供類似的優點。然而,相似之處通常僅止於此。經歷苦難重創的人,當他們無法有效地處理面對時,治療法通常是唯一且實際的做法。當人們極度心煩意亂時,常常根本沒有辦法客觀並且清楚地去寫或者思考。同樣類似的,當各人患有重大疾病時,寫作(或是治療法)可以正面地影響他們的身體情況。然而,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他們首先去找醫生,乃為明智之舉。舉例來說,以抗生素來治療發炎的問題,總比寫作來的迅速有效。

寫作因而可以被視為是一種保護性的保養工作。寫下或者說出我們的想法及感受,其價值在於它可以使我們減少採用壓抑的方式,並且可以整理我們複雜的思想和情緒。寫作可以幫助我們維持心理指南針的方向。雖然它不是萬靈丹,寫作也是一種既不花錢,簡單,並且有時會帶來痛苦的方式,來幫助我們保 持健康。

2012年8月3日 星期五

標準化病人的介紹

一、標準化病人的概念

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簡稱SP),又稱為模擬病人(Simulate Patients),指那些經過標準化、系統化訓練之後,能準確表現病人的實際臨床問題的正常人或病人。

與其他完整的測驗方法不同,SP本身不是一種獨立的測驗方式,它通常是許多臨床能力評估方法中的一部分。

二、標準化病人的優缺點

SP的優點:
  1. SP克服了以往臨床教學或測驗中難以找到具有針對性的病例的問題,SP可以根據需要使用,提高了測驗的效度。
  2. 每個考生都可以面對同樣的病人和問題,提高了評量結果的信度。
  3. SP可以幫助評量者對受試人員做出更加合理的評判,這是以往任何測驗手段所不能做到的。
  4. SP的考試手段可以有效避免了醫學考試中會涉及道德倫理方面的問題。
  5. 省略了評分者參與觀察和評分,節省了考試的開支。
  6. SP的考試方法能更接近臨床實務。

SP的缺點:
訓練「病人」演員需要有大量的資金和時間的投入,訓練成本比較高。

三、標準化病人的訓練

SP的訓練是根據實際病人的病歷,訓練要採用各種技術,以幫助“演員”身臨其境。通常培訓一個SP需要經過以下幾個階段:
  1. 設計病歷。
  2. 訓練SP表演。訓練時不僅要圍繞病歷的內容,也要注意病人的感情,受訓者要根據訓練者的要求以不同的方式接受訓練。
  3. 受訓者如何進行評價和提供回饋。
  4. 實際模擬。

四、標準化病人在美國醫師執照考試(USMLE)中的應用

2004年在USMLE的第二部分中,首次採用SP的考試方法。

受試者需要看完12個病例,每個病例都在模擬醫生診療室的環境內完成,裡面有診台、洗手台、電腦、血壓計等常規設備,考生在每個考站有15分鐘的時間接觸1位SP,根據不同病人的簡要病歷進行問診、作生理檢查等,15分鐘後考生在門口的電腦上(或用紙筆)記錄病歷和生理檢查的結果,撰寫10分鐘後交卷,然後進入下一個病例。

在綜合SP對受試者的評價和考官對受試者記錄的病歷和生理檢查結果的評判後,給出最終成績。

2012年5月12日 星期六

人文取向學習環境之評量


美國的視導與課程發展學會(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遠在一九六二年就依按著名的人文心理學家,如羅吉斯(Carl Rogers)、馬斯洛(Abraham Masslow)、凱利(Earl Kelley)和孔伯(Arthur Combs)等人對於所謂的充分功能的人(full functioning person)或自我實現的人(self-actualizing person)所作的描述,提出了人文主義教育思想與實施的基本原則。
這些原則已經進一步被轉譯成十四種教學情境的特徵,並針對每一特徵提出了初步的評量方法。這些評量方法對一般教師及研究者而言,是簡單易懂,且頗具實用價值。人文取向的教學情境特徵及評量方法列舉如下:

特徵一:教師校少支配學生;較能夠信學生種為自己找到滿意的答案

如教師減少控制性行為時,則支配減少。如學生對他們的教室作業感到滿意時,則自發性提高。
評量方法:
1.依據弗南德互動分析法(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來紀錄班級內之互動。這可採用a.實際觀察,b.錄音,c.錄影,三種方式來進行。
2.算出弗南德互動分析中的第五、六、七類行為的時間,這些都代表教師的權威性、控制性行為。
3.算出互動分析中的第九類行為的時間,這個代表學生自發性的發言。
4.評量準則:如第五、六、七類行為減少,則表示教師之支配行為減少了;如第九類行為增加,則表示學生更樂於自己尋求解答。

特徵二:教師較少說話,較常聽學生說話;學生比較敢在教師和團體之間提出他的觀念

教師少說,學生多說,則教師和其他學生更能傾聽學生的意見。
評量方法:
1.以弗南德互動分析法記錄班級內之互動。
2.算出第一到第七類行為的總數。
3.算出第八和第九類行為的總數。
4.評量準則:第一到第七類行為較少時,則表示教師說得少。第八、九類行為增多,則表示學生說得多。

特徵三:教師較少問有正確答案的問題,而較常問能有多種答案的開放性問題

開放性問題愈多,愈能激發起學生的創造性及解決問題能力。
評量方法:
依觀察或錄音結果算出教師所提開放性問題的數量。

特徵四:教師較少作破壤性的批評,較常引導學生注意自己的情感,使他/她能澄清和瞭解這種情感

教師的破壞性批評愈多,則學生的自尊愈低,自我觀念愈差。
評量方法:
1.找出教師用以批評學生無能的語句,例如「你應該會作的」並算出其總數。
2.計算「破壞性批評次數」與「總觀察時間」的比例。

特徵五:教師較少強調失敗,較能接納學生的錯誤。當學生犯錯時,教師較能注意學生的感覺而不會落井下石

如果教師溫暖、接納的評語多於否定的評語,則學生將不會因他們的失敗而感到被貶低。
評量方法:
1.計算當學生答錯時,教師表示:「很好,讓我們看看能否再修改一下」……等溫暖、接納評語的次數。
2.計算當學生答錯時,教師表示:「錯了!你應能答得更好才對!」、「你答非所問」或「誰能告訴他正確的答案」……等否定性評語的次數。
3.計算前面兩種教師反應的比例。

特徵六:教師能真誠地讚賞學生的工作,而不是用稱讚來控制學生。

如教師把學生視為能自我成長的人而予以鼓勵,而不把學生視為物而予以操縱,則學生將因鼓勵而自我成長。
評量方法:
1.計算教師作下列反應的次數,如:「我們很想聽聽你的看法」、「你是怎麼完成這麼複雜的工作?」等。(激勵、讚賞)
2.計算教師作下列反應的次數,如:「你再不聽話,就記妳的過」、「下次如考滿分,我會給你嘉獎等」。(操縱)
3.計算前兩種教師反應的比例。

特徵七:教師能清楚界定教學目標,整個教學架構能為學生所瞭解和接納。

如學生愈能瞭解教學的目標,並且喜歡這些目標,則這教學對他們而言,愈有意義。
 評量方法:
1.抽選部分的學生,要他們說出上那節課的目的是什麼。
2.針對那些能瞭解教學目標的學生,問他們是否喜歡這些目標。
3.計算:a.瞭解教學目標與b.喜歡這些教學目標的人數的百分比。

特徵八:教師能在適當限制的範圍內,給予學生工作的自由和責任。

如教師協助性的行為多於干涉性的行為,則學生會更能體會他真的有工作的自由和責任。
評量方法:
1.記錄教師在學生提出請求後才協助學生的行為的次數。(協助性)
2.記錄教師在學生沒提出請求就去更正或代為完成的行為的次數。(干涉性)
3.算出教師的前面兩種行為的比例。

特徵九:學生敢自由地表達其情感,而且知道教師會接納他們原本的樣子。

當學生在初次表達情感時,教師如能予以接納,則學生會更進一步表露他們的情感。
評量方法:
計算師生間有下列行為系列的次數。此三個一組的行為系列包括: a.學生表達情感,b.教師對這情感作反應,c.學生表達更多的情感或對他們前次的表達作澄清。

特徵十:思考重於記憶;教師樂於和學生一起探索各種新觀念

教室中所提的問題,如需要思考的問題多於需要記憶的問題,則學生會更瞭解新觀念的重要性。
評量方法:
1.記錄師生間相互提出「有待解決問題」的次數。
2.記錄師生間相互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的次數。
3.記錄師生間單純使用「記憶力」行為的次數。
4.計算思考性行為(1+2)和記憶性行為(3)的比例。

特徵十一:團體共同的作業和個人負責的獨特作業在份量上要平衡

如個別作業和團體作業的比例接近1.0,則學生的群性與個性會有均衡的發展。
評量方法:
1.計算用於個別作業的時間。
2.計算用於團體作業的時間。
3.計算個別與團體作業時間的比例。

特徵十二:教師能讓學生清楚體會學習是一個自我學習的歷程。教師深信所有的學生願意去增進自我的成長,並因此而感到滿足

如下列四個一組(abcd)的行為愈多,則學生愈能體會他的學習是一種自我學習,且樂於從事這種學習。
評量方法:
1.記錄師生間出現下列行為系列的次數。此系列包括:
a.
教師問:「你覺得怎樣?」或「這對你有什麼意義?」
b.
學生表達情感或說明意義,
c.
教師對學生的敘述作非評價性的反應,
d.
學生願意與教師分享更多的情感或意義。
2.計算「abcd行為系列」和「總觀察時間」的比例。

特徵十三:評量是由師生共同來實施,且評量範圍不限於學業成就方面

如果學習成果的評量是由師生共同負責,且評量項目不限於學業成就方面,則學生將更能驗會民主與多元價值觀的意義。
評量方法:
1.向教師詢問:a.誰參與對學習成果的評量,b.評量的項目包括那些?
2.計算「由他人評量所佔百分此」與「由教師評量所佔百分比」之間的比例。
3.計算「依非學業因素評量」與「依學業因素評量」之間的比例。

特徵十四:學生的學習動機很高,且是內在(自我)指導式的

如果教師常利用學生的自發的行為,而較少拒絕或阻礙這些行為,則學生樂於去完成他自己的目標。學生能否主動發問和提建議,是學校是否已激起學生參與學習的指標。
評量方法:
1.記錄下列行為系列的次數: 
  a.學生發問,b.教師回答,c.學生問另一問題,或對教師回答作反應。
2. 記錄下列行為系列之次數:
  a.學生提議作某種活動,b.教師接受或擴大學生之建議,c.學生對教師的反應作反應,或作進一步的提議。
3.記錄下列行為系列之次數:
  a.學生發問,b.教師忽視或拒絕回答問題
4.記錄下列行為系列之次數:
  a.學生提議作某種活動,b.教師忽視或拒絕此提議
計算前兩種行為系列(12)和後兩種行為系列(34)的比例。

在進行人文取向教學法的實證研究時,上列十四種特徵都是很重要的變項,例如我們可以研究「教師提問題的方式對學生創造力的影響」或「教師在學生答錯時的反應方式對於學生之自我觀念與學習動機的影響」等等。唯有針對這些特徵作不斷的測量與控制,我們才能確知我們所進行的教學是否合乎人文精神,對於教學後的成效也才能作正確的結論。
關於這方面研究,最典型的是人文心理學家羅吉斯對於「催化條件與學生學習之關係」的研究。羅吉斯曾將其當事人中心治療法(client-center therapy)所強調的諮商員的特質,如設身處地的瞭解(empathy)、統整(congruence)及積極尊重(positive regard)三項應用到對於學生學習的研究上。最後他依研究結果作了如下的結論:

1. 教師所表現「設身處地的瞭解」、「統整」及「積極尊重」等行為的多寡與:a. 學生的認知成長,b. 學生智商的增進,c. 學生上課的出席率,有顯著的正相關。
2. 教師所表現「設身處地的瞭解」、「統整」及「積極尊重」的水準,通常是低於催化學生成長所必要的最低水準。
3. 教師所表現「設身處地的瞭解」、「統整」及「積極尊重」的水準,可以藉著接受卡克夫(Carkhuff)所發展的人際關係技巧訓練來加以增進。

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

技能目標分類


技能領域的教育目標主要是討論人類的反射性動作、基本動作、知覺動作能力、體能、技巧性動作、及溝通表達性動作。本節所介紹的是Harrow (1972)在其書所提出來的心理動作領域的六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即屬於天生的本能反射;第二個層次是純粹來自於生理上的成熟;第三與第四個層次則是先天成熟與後天學習的交互作用;至於第五與第六個層次則是高度複雜的習得技巧。

1.00 反射動作

反射動作(reflex movements)是指外來刺激不經個體的意識即能引起反應。反射動作是與生俱來的生理功能,是在嬰兒期隨著生理的成熟而發展;它不受意識的控制,與教育無關,所以沒有這方面的教學目標,而且其測量通常是由醫務人員執行,教師沒有必要太深入研究,本章也將它列入討論是因為它是各種身體基本動作的先驅。

1.10 分節反射

分節反射(segmental reflex)是指單由一節脊椎所控制的反射動作。

1.11 收縮反射

收縮反射(flexion reflex)是指人在痛苦時或逃避傷害時,會把頭及四肢往軀幹的方向彎曲、收縮,而縮捲成一團。

1.12 肌伸張性反射

肌伸張性反射(myotactic reflex)也稱做姿勢反射,它使肌肉維持一小張力,使人能夠維持身體的靜態平衡(static balance),它能夠幫助人把身體重心維持在其支持底座的範圍內。

1.13 伸肌反射

伸肌反射(extensor reflex)是一種肢體的反射。當腳底踏到地面感受到壓力時,就會產生此種反射,當人在走路或跑步時就有伸縮肌反射。

1.14 交互伸反應

交互伸反應(crossed extension reactions)是另一類型的伸縮肌反射,當人在走路或跑步時,它可使人由屈腿變成伸腿。

1.20 交互分節反射

交互分節反射(intersegmental reflexes)是指由一節以上的脊椎所交互控制的反射動作。

1.21 合作性反射

合作反射(cooperative reflex)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反射相互支援或彼此追隨,以便完成一個動作。

1.22 競爭性反射

競爭反射(competitive reflex)指一個反射動作會抑制另外一個反射動作,或一個反射動作跟隨另外一個相對的反射動作。

1.23 連續誘導

連續誘導(successive induction)指兩個相對的反射動作連續出現而形成一個組型(pattern)。例如,在走路與跑步時即是彎曲反射跟隨著伸肌反射,而兩種反射反覆出現。

1.24 反射輪廓

反射輪廓(reflex figure)是一種複合的反射型式,包括四肢的反射,是跑步和走路動作的協調者。它使得人在爬行、走路、或跑步時,手和腳的動作能保持協調與統整。

1.30 頂節反射

頂節反射(suprasegmental reflexes)指反射動作要經過大腦中樞的管制,然後沿著脊椎、軀幹和四肢,而產生一些可觀察的動作。

1.31 伸肌堅直反應

(extensor rigidity)

1.32 彈性反應

彈性反應(plasticity reactions)是指伸縮肌像塑膠物一般,在極端伸張之後會傾向於收縮,而在極端收縮之後會傾向於伸張。

1.33 姿勢反射

姿勢反射(postural reflexes)包含多種反射,它可由輕微引起軀體特定部位的反射動作,到更大張力的伸肌堅直,甚至到恢復原姿勢等的複雜的姿勢調整。

1.331 支持反應

支持反應(supporting reactions)是用來支持身體的直立姿勢。正向支持反應是使肢體肌肉普遍收縮以發揮最大的支持力,負向支持反應則是使肢體的全部肌肉放鬆。

1.332 轉移反應

轉移反應(shifting reactions)是指當把身體的重量轉移到左腳或右腳時,另外未受力的那隻腳會產生伸肌張力,使腳接觸地面,以協助維持身體平衡。

1.333 振奮姿態反射

振奮姿態反射(tonic-attitudinal reflexes)是指由於頸部肌肉運動的影響引起軀體姿勢的適應,使得軀體姿勢與頭部位置能保持一致。

1.334 輕盈反應

輕盈反應(lighting reactions)是指由於前庭感覺器官、肌肉知覺及視覺的作用使人能夠迅速恢復平衡、保持身體的直立。

1.335 抓握反射

抓握反射(grasp reflex)是指人對於放在手掌上的任何物品會有不自覺地去抓握的現象。

1.336 跨步與跳躍反應

跨步與跳躍反應(placing and hopping reactions)是指當身體失去平衡時,雙腳會自動地移動或跳躍以重新建立安全的支撐點。

2.00 基本動作

基本動作(basic-fundamental movements)的發展是建立於反射動作的基礎上,約在一歲左右出現。由於大多數的基本動作的發展是由於生理成熟所造成,而不是教學或訓練的效果,所以除了在特殊教育領域的知覺動作訓練外,大多不列入學校的教學目標中。

2.10 移動動作

移動動作(locomotive movements)是指一切能使學習者改變軀體位置的行為。這類行為包括一些人類與生俱來的行為,如:爬行、滑行、走路、跑步、跳躍、翻滾、爬升等。
教學目標舉例:
1.幼童在無人扶持下,能自行上下十個階梯。
2.幼童在無人扶持下能走直線十步。

2.20 非移動動作

非移動動作(non-locomotive movements)是指學習者運用軀幹與四肢來做動作,但軀體仍留在原地。這類行為有推、拉、搓、搖晃、旋轉、彎腰、四肢伸張等。
教學目標舉例:
1.幼童能一腳往前邁,將手由下往上畫一圓弧,並鬆手投球。

2.30 操作動作

操作動作(manipulative movements)是以手腳來控制外在物體的協調動作,例如,觸摸、操作、抓握等。這些動作通常需要有視覺或觸覺等知覺能力的配合。

2.31 抓握

抓握(prehension)指能夠以手抓住、緊握或放鬆一工具或物體。它是視覺辨別能力與手部反射動作的配合。
教學目標舉例:
1.幼童能夠伸手從桌上抓取湯匙離開桌面。
2.幼童能夠單手握著桌球十秒鐘以上。

2.32 靈巧

靈巧(dexterity)指學習者能以手和手指熟練的操弄物體。本層次的操弄包括能用手把玩繪圖工具、積木、球等,靈巧動作要在個體成熟後才會漸次發展,而且是排在抓握動作之後,在技巧性動作之前。
教學目標舉例:
1.幼童能夠自己扣衣服的鈕釦。
2.幼童能夠自己握筆畫一封閉的圓形。

3.00 知覺能力

知覺能力(perceptual abilities)是指學習者對於任何進入感官的刺激,將其輸送到大腦中樞,予以選擇、組織與解釋的歷程。知覺位於「刺激--知覺--反應」的核心部位,是在瞬間完成的。
特殊學校實施的「知覺--動作」訓練方案以及感覺統合訓練都是在強調知覺能力的教學與評量。

3.10 肌肉運動知覺的區辨

肌肉運動知覺的區辨(kinesthetic discrimination)指學習者對於自己軀體、軀體表面及四肢變化的覺察,同時也包括左右方向、及軀體與環境空間關係之判斷。肌肉運動知覺又稱為肌肉感覺,它提供動作者重要的回饋,使動作者能迅速調整其動作表現。

3.11 軀體知覺

(body awareness)
 平衡感是指在與物體只有些微的接觸下,能保持其身體位置的能力。它包括:
  1. 靜態平衡----單腳站立、站在平衡木上不動。
  2. 動態平衡----如站在滾木上、騎車、騎馬、衝浪板、前滾翻、側滾翻。
  3. 物體平衡----如手指頂球、端湯、置物品於頭上不使掉落。

3.12 軀體形象

軀體形象(body image)指學習者對於他自己身體以及周遭環境的感知,此一感知有助於個體將他本身與他人或外在世界加以區隔。

3.13 軀體與周圍物體的關係

軀體與周圍物體的關係(body relationship to surrounding objects in space)及一般所謂的空間關係(spatial relationship)能力。例如在跑步的過程中判斷球的遠近,溜冰時判斷是否可能撞上對面過來的人。                                           

3.20 視覺的辨別

視覺的辨別(visual discrimination)指眼睛對於物體形狀、大小、色彩等的區辨與記憶的能力及對移動物體的追蹤。一般教師可以用下列的檢核表詢問學生,找出可能有視覺問題的學生,並轉介給眼科醫生做進一步的檢查。

3.21 視覺敏銳

視覺敏銳(visual acuity)是指眼睛能夠區辨兩物或符號在視覺刺激上的差異。
教學目標舉例:
1.學生看著能一個指定的積木,並從許多大小形狀不同的積木中,找出相同的積木。
2.學生能回答「校對測驗」上的試題,例如,分辨「大千」與「太干」,「3830」與「3080」之異同。

3.22 視覺追蹤

視覺追蹤(visual tracking)是指學生能夠轉動頭和眼睛追隨一個移動物體的能力。它是球類競賽、玩電動玩具時所需要的能力。
教學目標舉例:
1.多位幼童圍成一圓圈,讓球在圈內滾動,學生用眼睛追蹤滾動的球,當求滾向他時,能夠沒有失誤地把它接住。

3.23 視覺記憶

視覺記憶(visual memory)指學生能夠複製曾經見過的符號、圖像或動作。視覺記憶是認字的基礎,也是對於動作組型的觀察學習,如跳土風舞、系列翻滾技巧的必要條件等。
教學目標舉例:
1.學生能將剛才教師所展示的幾張幾何圖形抄寫在白紙上。
2.先讓學生看完一張個人照之後,要求學生在一張團體照中指認出剛才看到的那個人。
3.教師在桌子上以手做出以拍、搥、砍所構成的連續性動作,然後要求學生模仿其動作並且要順序正確。

3.24 形象-背景的區分

形象-背景的區分(figure-ground differentiation)是指學生能在周遭雜亂的背景中辨認出它所要找的形象來。心理測驗中的藏圖測驗(hidden figures test)可以用來測量此種能力,它與搜尋特定資料或在野外找尋找獵物有關。

3.25 知覺恆常性

知覺恆常性(perceptual consistency)是指學生對於一事物的特徵形成概念之後,即使日後該事物的特徵稍有變化或觀察角度不同也一樣能夠辨認出來。例如見過一輛汽車之後,在不同天氣或不同角度都可辨識是否為同一輛汽車。

3.30 聽覺的辨別

語言是人類的主要溝通方式,而且是以人體第二重要的感覺器官--耳朵來接收訊息,所以聽覺的辨別(auditory discrimination)對人的學習效率影響很大,它包含下列三部份:

3.31 聽覺的敏銳

聽覺的敏銳(auditory acuity)是指學生能夠用耳朵區辨幾個聲音在音高、音量、音色上的微小差異。聽覺敏銳程度對於音樂及外語的學習有很大的影響。
教學目標舉例:
1.教師在鋼琴上先後彈兩個音,學生能說出那個音較高。
2.學生能夠分辨出ㄔ與ㄘ以及ㄓ與ㄗ的不同。

3.32 聽覺追蹤

聽覺追蹤(auditory tracking)是指學生能夠利用聲音傳到兩耳的時差及強弱來分辨發音物所在的位置。
教學目標舉例:
1.準備一可發出噪音的球,數位學生戴眼罩,手綁臂玲,玩盲人踢球的遊戲。

3.33 聽覺記憶

聽覺記憶(auditory memory)是指學生能夠認出或模仿以前曾經聽過的聲音、節奏或曲調。
教學目標舉例:
1.教師以每秒一字的速度唸出一串數字,唸完要學生跟著唸,數字數目則逐次增加。
2.在教唱歌曲的一週之後,要求學生不看樂譜,自己唱出旋律。
3.能在電話之中認出同學的聲音。
4.教師連續彈奏三段曲調之後,要學生以選擇題形式分辨三者之異同
A.1,2段相同   B.1,3段相同   C.2,3段相同  D.完全相同    E.完全不同

3.40 觸覺的辨別

觸覺辨別(tactile discrimination)主要是指學生以手指上的皮膚來區辨東西的粗造/平滑、堅硬/柔軟。視覺障礙者需要以手指的觸覺來閱讀點字,縫紉師傅需要以手來辨識不同的紡織品,各種工匠以需要以手來檢查其產品表面的平滑。
教學目標舉例:
1.能夠閉著眼睛單靠手的觸覺,分辨出一元、五元、十元硬幣。
2.將四種不同形狀的積木,每種三個共十二個混在一起,學生蒙著眼睛以手來分組,至少有十個做對。
3.要視障兒童以口頭翻譯出用點字法點出的三個句子,錯誤不超過兩個。

3.50 協調能力

協調能力(coordinated abilities)是指學生四肢的運動能配合感覺器官(眼、耳等)所接受的訊息,而調整力度、方向,使其動作能更有效地達成目的。

3.51 手眼協調

手眼協調(eye-hand coordination)是指藉著視覺的幫助,使手的運動能夠掌握正確的時機及運動方向,例如接球、拍球、畫直線等。
教學目標舉例:
1.能夠用剪刀按著所畫的線剪出一個圓形。
2.能夠用筆描繪出你給他看的幾何圖形。
3.能夠接住你在五公尺外投給他的球。

3.52 足眼協調

足眼協調(eye-foot coordination)是指學生藉著視覺的幫助,使腳的運動能夠掌握正確的時機及運動方向,例如跳繩、踢足球等。
教學目標舉例:
1.能夠以單腳在直線上跳躍前進。
2.能夠一邊跑步一邊以腳控制滾動的球,使其向前進。
3.能夠自己擺動跳繩進行原地雙腳跳躍,連續跳五次以上。

4.00 體能

體能(physical ability)是指人體各系統能夠健全、有效的發展,使人得以應付環境的需要,同時它也是發展較高層次的技巧性動作的發展基礎。

4.10 耐力

耐力(endurance)指身體在持續的活動下,心肺、血管的工作效率及對肌肉疲勞所能忍受的限度。當學習者鍛鍊身體時,會增加肌肉組織的毛細管化,提高分解乳酸的能力,進而提高抗拒疲勞的能力。它又可以分成局部性的肌肉耐力和全身性的心臟血管耐力。

4.11 肌耐力

肌耐力(muscular endurance)是指當一組肌肉以非最大肌力反覆收縮時能持續時間的長短。肌耐力是維持身體型態與身體活動效率的重要條件,它可以用連續單腳跳的能力為代表。
目前普遍採用評量肌耐力的方法,是以單位時間的「屈膝仰臥起坐」次數或以完成「伏地挺身」完整動作的次數為依據。屈膝仰臥起坐主要在評量腹部、臀部及大腿肌群等張性持續收縮的能力;伏地挺身則在評量手臂伸肌、肩帶和上背肌群的肌力與肌耐力,並依參照標準界定等級水準。
教學目標舉例:
「屈膝仰臥起坐」施測步驟:
1.受試者平躺在墊上,屈膝成90°,足底平貼地面,雙手交叉於胸前,雙掌輕貼於肩部,施測者按住其腳背以協助穩定。
2.利用腹肌收縮起身,雙手肘輕觸大腿後始可恢復成預備動作。
3.一分鐘內盡最大能力完成次數愈多愈佳,代表腹肌肌耐力越好。

4.12 心肺耐力

心肺耐力(cardiovascular endurance)是指心臟、肺臟、血管之間能有效率的作用,輸送氧氣到工作肌,以維持激烈活動的能力,又稱為一般耐力。當肌肉群以中等運動強度持續長時間的動態收縮時,需藉助循環與呼吸系統的調節,以便能獲得充足的氧氣供應,提供有效率的能量代謝,確保長時間運動的持續進行。心肺耐力佳,可以使我們運動持續較久、且不致於很快疲倦,也可以使我們平日工作時間更久,更有效率。心肺耐力差,不僅容易疲勞、精神萎靡不振,而且較容易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測量心臟血管耐力的方法有兩大類,一類是在實驗室內利用原地跑步器或原地腳踏車等儀器來測量受試者的最大攝氧量,第二類則是可以在戶外進行的登階測驗(step test)或長跑。在實驗室中所測得的最大耗氧量是評估心肺機能(cardio-respiratory function)的最佳方法,也是代表體能的最佳指標。因為負荷較重工作的持久力端視個人肺部交換氣體的能量、心臟輸送血液的能量、以及肌肉細胞由血液中獲取氧並排除二氧化碳的能力而定。

A.最大負荷測驗
最大負荷測驗一般是在實驗室中以原地跑步機或原地腳踏車做為控制運動量的工具,然後以精密儀器測量個人在不同運動量之下的血壓、心電圖、和耗氧量。其中血壓與心電圖是用於檢查心臟病發作的風險,耗氧量則用來鑑定體能。
最大負荷測驗雖然能夠直接測到最大耗氧量,但器材昂貴、只能在實驗室中單獨進行,無法大眾化,而且對於受測者而言是非常枯燥和痛苦,無法普遍使用。

B. 三分鐘登階測驗
登階測驗是一種簡易的、大眾化的耗氧量測驗。它是利用建築物的階梯或固定高度(15吋或18吋)的長板凳,然後要求學生配合節拍器或事先錄好的節奏錄音帶,以每分鐘96拍速度反覆上下階梯24次(4拍上下一次),持續3分鐘。
做完登階之後,以聽診器或中指觸摸頸動脈方式測量脈搏,測量運動後1分~1分30秒、2分~2分30秒、3分~3分30秒的心跳率。得知心跳恢復能力以評估您心臟、肺臟的功能。測量者在求得一分鐘的心跳率之後,可以查表換算成最大耗氧量,以及它在同年齡、同性別的團體中的百分等級。

C.長跑測驗
長距離跑步是測量心肺耐力最有效且最經濟的方法。測量時通常要求受測者進行十二分鐘的長跑,然後用手指或聽診器測量其脈搏,換算成每分鐘心跳率之後,可以查表換算成最大耗氧量,以及它的百分等級。長跑測驗較常見的形式是:
a. 12分鐘跑/走:以12分鐘時間限制內所能完成的最長距離。
b. 1.5英哩跑/走:以完成1.5英哩規定距離所需的最快時間。
c. 1英哩走路:以走路方式在盡可能的最短時間內完成1英哩的距離。

4.20 力氣

力氣(strength)是指使用全身或部份肢體所能提(舉)起、拉(推)動的重量。它是以人體肌肉產生的力去對抗外力。力氣的發展需要靠以跳躍、舉重、仰臥起坐等方式進行鍛鍊。肌肉缺乏鍛鍊會使肌肉萎縮,且該部位脂肪會增加。力氣主要測量握力、臂力、腿力、背力和腹力的強度。
為了使評量結果有較廣泛的應用,力氣的評量通常採用動態的「仰臥推舉」評量上背肌力,而以「下肢推蹬」評量腿肌力,並以完成一次反覆的負荷佔體重的比例表示之,再依參照標準界定等級水準。動力的評量方法則建議採用「立定跳遠」,此項測驗用來評量下肢及足部伸展肌群的瞬發力。
教學目標舉例:
1.在一分鐘內屈膝仰臥起坐十次。
2.能雙手抓單槓,引體向上五次。
3.舉重時能舉起三十公斤。

4.30 柔軟度

柔軟度(flexibility)是指能把關節伸張或屈曲的最大活動範圍。它與關節周圍的韌帶和肌肉的伸縮性和彈性有關。柔軟度與肌力及肌耐力一樣,是人體健康體適能的重要項目。具有柔軟性運動可以解除經痛、一般的神經肌緊張、與下背疼痛。柔軟度高可以增加運動的協調性與效率,並減少運動傷害。
脊柱的柔軟度可以用前曲伸展、後仰伸展。臀關節的柔軟度可以用兩腿前後分開、兩腿側向分開的方法測量。
過去最常採用的柔軟性測驗方法是「立姿體前彎」,但是基於測驗時的安全及避免下背過度伸展的潛在危險,目前已普遍改採行「坐姿體前彎」,以25公分為基準線,並以手指接觸地上皮尺的刻劃位置定義關節柔軟性,再依參照標準界定等級水準。
教學目標舉例:
坐姿體前彎施測步驟:
1.受測者脫鞋坐於墊子上,兩腿分開與肩同寬,膝關節伸直,腳尖朝上(布尺位於兩腿之間)。
2.受測者雙腿足跟底部與布尺之25公分記號平齊。
3.雙手中指交疊,上身緩慢往前伸展,盡可能向前伸,當中指觸及布尺後暫停1~2秒,以便記錄。
4.測量三次,以最佳值為評估依據,數值越高,代表柔軟度越好。

4.40 敏捷性

敏捷性(agility)是指由靜態到開始運動、在運動中變更方向、以及調整身體位置時的正確性與速度。需要敏捷性的活動包括:抓人遊戲、足球的閃避、躲避球、跌倒時的自我保護動作、打字、以及各種用手指操作的各種樂器。

4.41 改變方向

改變方向(change direction)是指靠著轉身、重心的移動、雙腳的位置變化來迅速改變身體的行進方向。
教學目標舉例:
1.玩躲避球時能夠隨時閃避球的觸及。
2.能做 Z 字型的跑步前進。

4.42 停止與起跑

停止與起跑(stops and starts)是指能夠迅速改變姿勢與重心,以使身體便於跑步前進或停止。此一能力通常以在兩平行線之間的來回跑來測量。
教學目標舉例:
1.學生會玩「一二三木頭人」的遊戲,而不會跌倒。
2.能做20公尺的折返跑,而不會跌倒。

4.43 反應時間

反應時間(reaction-response time)是指在視、聽覺感官接受到刺激之後,到身體產生動作反應的間隔時間。
教學目標舉例:
1.能夠在紅燈閃起時,在0.3秒內採下剎車。
2.跑百公尺賽跑時,能在聽到槍聲響後0.2秒內踏出第一步。

4.44 手部、手指靈巧

手部、手指靈巧(dexterity)是指手肘的移動;手腕的轉動;手指的捏、揉、挾、按等的速度與精確性。
教學目標舉例:
1.能在一分鐘之內上緊五個螺絲。
2.能在十秒內將線頭穿過縫衣針的洞裡。

5.00 技巧性動作

技巧性動作(skilled movements)是具有相當效率的一系列相關的複雜動作,它需要學習者後天的學習和反覆的練習。技巧性動作在教育課程中到處可見,當然最明顯的是藝術、體育、及職業技術課程。
5.00技巧性動作與2.00基本動作有很明顯的差異,基本動作是可以單獨存在的動作成就,但技巧性動作則一定包含了數種基本動作,並且需要知覺能力的配合。技巧性動作依據動作的複雜水準又可分成三個下屬層次:

5.10 簡單適應技巧

在第一個下屬層次「簡單適應技巧」(simple adaptive skill)中,學生試圖利用或修改各種基本動作以便有效適應周遭的環境。它包括打字、書寫、彈琴、射箭、划船、手工藝技巧、以及其他涉及操弄動作的技巧,它通常只用到部份的軀體,且通常是手部,它雖然也需要接受感官的資料進行知覺與動作的協調,但是這些知覺資料大多數是靜態的(如樂譜、設計圖)而非動態的。

教學目標舉例:
1.每分鐘能在電腦上打出十五個中文字。
2.能看琴譜彈出拜爾第五十三首。

5.20 混合適應技巧

在第二個下屬層次「混合適應技巧」(compound adaptive skill),學生除了更熟練基本動作外,還需要用手連續操作儀器或工具,以完成其工作。擊球類運動,如:網球、羽毛球、桌球、曲棍球、棒球等,以及車船的駕駛都是屬於這一層次。
此種技巧與簡單適應技巧的差別在於:簡單適應技巧常只使用單一類型的基本動作,而且不需要一直依賴感覺器官所提供的訊息;至於混合適應技巧則需要有數種基本動作的配合,並且需要依據感覺器官不斷提供外界訊息以調整其動作。
教學目標舉例:
1.在棒球場上能成功地接住高飛球。
2.能騎腳踏車做 8 字型迴轉。

5.30 複雜適應技巧

第三個下屬層次「複雜適應技巧」(complex adaptive skill)是學生在一個較大的空間中活動,他需要不斷地對時間和空間做敏銳地判斷才能完成此一技巧性動作,這類技巧需要整個驅體的投入,而且通常沒有固定的支撐點,由於不可預期的或無法控制的因素,身體姿勢也需要不斷地變化。例如:空中特技表演、連續的翻觔斗、高山滑雪、海邊衝浪、特技飛行等都屬於這類高難度的動態平衡(dynamic balance)技巧。
教學目標舉例:
1.能穿直排輪鞋前進,並連續跳過兩個紙箱。
2.能夠連續做出一個側翻、兩個後手翻和一個後滾翻的動作。

6.00 有意向的溝通

有意向的溝通(non-discursive communication)指的是包括利用面部表情及各種肢體動作所構成的非語言溝通。

6.10 表情動作

表情動作(expressive movement)是屬於非語言的溝通方式,用於日常生活之中;它可以單獨地表露個人的情緒狀態,也可以配合語言的溝通以加強語言所欲傳達的意義。人類在兒童期就已經在學習解釋和使用各種表情動作,而且每個人都會發展出他獨特的表情動作習慣,成為他人格特質的一部份。
有些學者研究全人類所共有的,或某一文化所獨有的表情動作的意義,以建立人類肢體語言(body language)的字彙。表情動作並非學校正式課程的一部份,但它常在肢體表演藝術中被有意的學習、誇大和運用,它包含下列三種:

6.11 姿勢和舉止

姿勢和舉止(posture and carriage)是指利用軀幹、四肢的擺放及動作來表達某種意義。例如:抬頭挺胸表示雄壯威武,垂頭喪氣表示挫折失敗,手舞足蹈表示興奮高興,手忙腳亂表示慌亂緊張。
教學目標舉例:
1.能表現出雄壯威武的姿勢。
2.學生能表現出彬彬有禮的態度。
3.學生能表現出歡迎客人進入的姿勢。

6.12 手勢

手勢(gestures)是指利用手臂、手部的擺放位置及動作來傳遞某種訊息。手勢所傳遞的訊息可以是模仿日常的行為,也可以是約定俗成的意義。手勢所傳達的意義常具有文化上的差異,不同文化之間很容易造成誤解。至於聾人所用的手語則是一套精細化、系統化的手勢表達方法,用來替代一般的口語。
教學目標舉例:
1.在演講時能夠利用手部動作強調重點。
2.能夠以演默劇的方式,表達他正在做某件事情。
3.能夠表演各種交通指揮所用的手勢。

6.13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指利用臉部五官(主要是眼睛和嘴巴周圍肌肉)表現出人的各種情緒。戲劇表演、默劇、舞蹈中常用到面部表情。
教學目標舉例:
1.能夠聽指令做出痛苦、悲傷、焦慮等表情。
2.能夠做出目瞪口呆的表情。

6.20 詮釋性動作

詮釋性動作(interpretive movement)是將各種表演性的技巧動作加以組合、串連,使之成為能夠傳遞某種訊息的連續動作形式,所以又被稱為「藝術表現動作」。

6.21 美感性動作

美感性動作(aesthetic movement)是指動作技巧已經由生疏變成熟練,並且進到自動化的階段,表演者可以不假思索便表現出具有美感的高難度動作。例如,能夠在溜冰、跳水、體操比賽中乾淨俐落地做出指定動作。
教學目標舉例:
1.在平衡木上能夠表演前方倒立迴轉、單腳站立。
2.在地板上能夠表演前翻跳、擺起前方挺身空翻。

6.22 創造性動作

創造性動作(creative movement)指表演者自行創作的動態性影像,常見之於舞蹈、默劇、花式溜冰等。創造性表現是指除了技巧熟練之外,還要能加上創新而表現出個人獨特的風格。因此其評量重點不在於如何動作,而在於能否以新穎的形式對欲傳達的內容作出完美的溝通。
創造性動作的評量標準主要為:1.技巧難度(精益求精、爐火純青)2.獨創性(獨一無二、推陳出新)3.變通性(變化多端、隨機應變)4.流暢性(一氣呵成、行雲流水)5.統整性(風格一致、自成一家)。
教學目標舉例:
1.在花式溜冰中能配合音樂設計出連續性動作至少60秒,並自己表演出來。

表1是一個比較簡化的對照表,可以更清楚說明我們如何評量各心理動作層次。

表1 各心理動作層次及其主要評量方式
心理動作層次     主要評量方式
1.反射動作----->醫學檢查
2.基本動作----->嬰幼兒行為發展評量
3.知覺能力----->視、聽力檢查,知覺動作測驗
4.體能----->基本體能測驗、田徑運動、登山、長跑
5.技巧性動作--->各種球類運動、體操、滑雪、衝浪等,及各種職業技能檢定
6.以肢體作有意向的溝通--->花式溜冰、舞蹈、戲劇等

情意目標分類及教學目標


情意教育目標可以分成五個層次(Krathwohl, Bloom & Masia, 1964),第一個層次和學生在知覺上的注意力有關,第二個層次和學生主動反應程度的高低有關,第三個層次和信念堅定程度有關,第四個層次則是橫向發展,建立一致的價值體系,第五個層次是個人思想與行為的統整與一致性有關。

一、接受或注意

接受或注意 (receiving or attending)是指學生願意去注意特定的現象或刺激(班級活動、教科書或音樂等)。從教學的觀點來看,它關心的是教師如何引起、保持和引導學生的注意力,若不能達到這個層次,任何知識或技能的教學都不可能進行。
「接受或注意」代表情感領域學習結果的最基本層次,它又可細分成下列三種層次:

1.1 覺知

覺知(awareness)只是學生的感覺器官對外來刺激起了作用,察覺到事物或現象的存在,但尚未對它賦予特別的注意。個人對於引起覺知的刺激,可能還無法用言詞加以表達。對教師而言,它是指能否引起學生的注意力(get attention)。

在覺知層次的教育目標很少單獨列舉出來,通常都已經容入較高層次的目標了,而且學生的覺知通常很含糊,說不出來,難以測量。此外,覺知和認知領域的「知識」不同,它並不關切記憶與回憶的能力。

1.2 願意接受

願意接受(willingness to receive)是指學習者願意容忍某個既定的刺激而不逃避,它是對刺激保持中立或暫時不加判斷,以便接收更多的訊息。對教師而言,它是指如何保持學生的注意力(hold attention)。

1.3 控制或選擇性的注意

在藝術鑑賞課時,教師對於作品特色的介紹有助於學生形成選擇性的注意(controlled or selected attention)。例如:音樂教師在放映影片之前,提示學生要注意背景音樂與劇情的配合,那學生就會特別去注意背景音樂。

它是指學習者依指示或主動地選擇部分刺激,而不理會其他的刺激。也就是說學習者已經使用其意志力控制其感官,並對訊息做選擇性的接收。對教師而言,它是指如何引導學生的注意力(direct attention)於特定的刺激上。

以下是注意層次較常見的教學目標,大多與學習時的專注行為有關:
  • 上課時能注意到教師的手勢 (1.1)
  • 能覺察鋼琴鍵盤位置與聲音高低的相關性 (1.1)
  • 能注意看完教師全部的示範 (1.2)
  • 能夠聽完全首曲子 (1.2)
  • 能找出兩幅相似圖片之間的差異 (1.3)
  • 聽交響樂時能夠不受其他樂器的干擾,專心聽鋼琴的旋律(1.3)

二、反應

反應(responding)是指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它不只是注意到特定的現象,而且是以某種方式對它做反應。學生的反應可以再細分成三種層次:勉強反應(如及時讀完指定的材料)、願意反應(如除了指定材料外,還多讀其他材料)、樂於反應(如樂意且主動去閱讀相關材料),分別代表了不同程度的學習興趣:

2.1 勉強反應

勉強反應(acquiescence in responding)這一層次的目標主要是指學習者的「服從」或「順從」行為,它是指學習者雖然有反應,但他的反應不是自動自發的,而是被別人或法規所要求或限制的。
服從與順從並不能養成內在化與自我指導的行為,所以不能算是學校教育的理想目標,但是在學生的健康、安全、及秩序管理方面仍不能沒有了它,因為學生若不遵守某些規則可能會對自己或別人造成傷害。

2.2 願意反應

願意反應(willingness to respond)這一層次的目標應用非常廣,它強調的是「願意」一詞,而完全去除了前一層次可能出現的抗拒或屈服的要素,也就是說學習者的反應是在他做選擇之後的自發性反應。在行為目標上呈現出來的就是「能主動....」、「志願地....」、「願意去....」等字眼。
這一層次所敘述的目標許多是社會期許性很高的行為,這些行為目標一旦顯示出來,便會給學習者帶來社會的讚許,而形成自我增強。這些行為也就是一般人所期望的好學生、好公民、好父母、好子女的行為。

2.3 樂於反應

樂於反應(satisfaction in response)這一層次所強調的是反應時所伴隨的愉快、喜歡、滿意、享受等積極情緒,但這一些情緒並不一定都要公開表示出來,就學生而言,就是顯示出高昂的學習興趣,而有自動自發的學習行為。
以下是屬於反應層次的教學目標,它們大多與學習興趣(interest)有關:
  • 能完成指定的家庭作業 (2.1)
  • 能服從學校的游泳池管理規則 (2.1)
  • 願意參與班級討論 (2.2)
  • 願意報名擔任醫院義工 (2.2)
  • 主動要求上台朗讀課文 (2.3)
  • 聽音樂會時會鼓掌叫好 (2.3)

三、價值觀的建立

價值觀是個人經過思考而認為重要且有用的一些信念。人們對於各種不同的價值觀有著不同程度的認知上的相信與情感上的接納。

抽象的價值觀念,一部份是來自於個人自己做思考、評估、選擇的結果,但大部份是一種社會的產物,它透過社會生活與學校教育影響學生,讓學生逐漸接受和內化,而成為指引他的行為的規準。

價值觀的建立(valuing)在行為上不只是要樂於反應,還要穩定與持續,讓他人足以認出其價值觀。這一層次又可以再依序分為接納、偏好和誓約三個層次。

3.1 價值觀的接納

價值觀的接納(acceptance of a value)指學生理解與認可一種價值觀,對它並不排斥,並且相信它的重要性,願意在日常行為中將它納入考慮。
在評量時,只要學生在有高度內部一致性的態度量表或興趣量表上得到相對低的正向分數,都可算是已經接納該項價值觀了。

3.2 價值觀的偏好

價值觀的偏好(preference for a value)指學生重視和珍惜自己所選擇的價值觀,並願意公開表示自己的選擇,這時學生已經開始為這價值觀投下時間和精力。
評量的方法是設計一種情境來讓學生自由做選擇,而多次選擇的一致性就可以顯示學生對某一價值觀偏好的程度。

3.3 誓約與堅信

誓約與堅信(commitment or conviction)指學生毫無懷疑地確信自己所選擇的價值觀是正確的、最好的,且依據自己選擇的價值觀採取主動的行動,並一再重複實行,具有一致性和恆久性。
這部份的評量主要是依靠長時間的觀察,觀察者要尋找證據來證明該學生:(1)持有該價值觀已經有一段時間,而且還可能繼續保持下去;(2)因為這價值觀而做了重大的投資(時間、精力、金錢);(3)為了這價值觀而採取具體、明確的行動(如,持續投書、示威遊行等)。

以下為價值觀的建立層次的教學目標,它們大都與態度或欣賞(attitudes and appreciation)有關係:
  • 相信公開討論有助於衝突的解決 (3.1)
  • 認為相互忠實乃是婚姻成功的必要條件 (3.1)
  • 經常欣賞古典音樂 (3.2)
  • 經常公開對弱勢團體的福利表示關心 (3.2)
  • 經常公開表明反核的立場,並發表反核文章 (3.3)
  • 經常參與禁煙活動,並成為領導人物 (3.3)

四、組織

組織(organization)是指學生把不同的價值觀放在一起,解決它們之間的衝突,並開始建立起一個具有內部一致性的價值系統。它強調的是各個價值觀之間的比較、關連和綜合。
組織又可以分成兩個層次:一個是價值觀的概念化(例如:體會每一個人在環境保護上的責任),一個是價值系統的組織(例如:擬定一職業計畫以滿足自己經濟安全及社會服務的需求)

4.1 價值概念的形成

價值概念的形成(conceptualization of a value)是強調對某種價值觀進行分析、比較、區辨以釐清它的獨特性,並界定其範圍的工作。

4.2 價值系統的組織

價值系統的組織(organization of a value system)強調的是個人擁有的多種價值觀之間的聯繫與協調及其階層順序的建立。這一層次的目標與認知層次的「評鑑」有密切關係,學生因為生活經驗及環境背景的不同,以不同的規準來判斷各種價值觀,排列出不同的價值階層順序。
在教學上,領導學生做進行道德兩難困境(moral dilemmas)的討論,有助於解決價值的衝突並決定價值的階層順序;另外,使用價值澄清法(values clarification)中的「價值等級排列」,也有助於建立個人的價值階層。
以下是組織層次的教學目標,它們大都與個人生活哲學的建立(development of a philosophy of life)有關。
  • 瞭解在民主社會中自由與責任要取得平衡(4.1)
  • 瞭解並接納自己的優點和限制(4.1)
  • 能安排自己的生活,使能力、興趣和信仰之間能夠和諧(4.2)

五、由價值觀或價值體系所塑造的品格

由價值觀或價值體系所塑造的品格(characterization by value or value complex)是指由於個人價值系統的影響,而在某些方面某相產生主動、長期、一致性的行為,而形成他個人的生活風格(life style)。
由於這部份較屬於長期的目標,一般教師很少將它納入評量範圍,但在人格測驗上它卻是經常被測量的特質。

5.1 類化的心理傾向

類化的心理傾向(generalized set)指的是個人對於相關的情境或對象會表現出一種持久而一致的反應,亦即他已經開始形成對某些事物的一般性態度,他的行為是可以預測的。

5.2 品格的形成

品格的形成(characterization)是指個人的價值系統不只藏諸於內,而且形諸於外,成為這個人的獨特個性。它已經變成一種長期的、穩定的人格特質。這一層次涉及到個人的宇宙觀、世界觀、生活哲學的內在一致性,它使得人的行為、態度、信念等表裡一致,而不會言行不一。
以下是該層次的教育目標,它們主要是與生活風格或適應型態(general patterns of adjustment)有關。
  • 養成不自我防衛,願意客觀面對問題的習慣 (5.1)
  • 養成節儉的生活習慣 (5.1)
  • 建立維護公義的人生觀 (5.2)
  • 培養愛人如己的品格 (5.2)

2012年4月4日 星期三

試題分析之後篩選試題的規準

測驗編製時,要經過抽樣預試,將原始答案建檔,以計算機計算難易度、鑑別度、及選項分析。
在算出這些實證數據資料之後,即要進行比較、篩選試題。以下四個規準是需要考慮的:

  1. 測驗總題數:試題題數決定於所希望的測驗信度以及可用的作答時間。用於做個人決策的測驗或高注碼測驗,需要較高的信度,題數就要較多,但通常不得少於20題(成套測驗的分測驗) 或30題(單一測驗)。
    可用的作答時間與試題題型也是影響題數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預試時,測驗編製者要到現場觀察,並記錄不同能力者的平均作答時間,以便使題數和作答時間限制能達到最佳的配合。
  2. 測驗內容與規格明細表的一致性:
    若所測驗的範疇有經過詳盡的分析,並做成規格明細表,就要按照規格明細表選擇題目,在符合規格明細表的配置之下,再進一步考慮鑑別度和難易度,這樣才能維持試題取樣的代表性,以確保測驗的內容效度,這點在成就測驗上特別重要。
    除了不遺漏重要概念,以維持試題取樣代表性之外,還要考慮內容的豐富性,也就是各試題之間內容不重複或者相關不要太高。
  3. 鑑別度(試題與總分的相關):這是挑選試題最重要的規準。試題與測驗總分的相關係數要愈高愈好,但為了顧及試題抽樣代表性,需要使整個測驗內容符合測驗規格明細表,所以較低的相關係數有時也得接受,但是不能有接近0.00的題目。
    若試題與總分的相關是負相關,應該立刻回頭檢查是否把正確答案弄錯了(通常是在將原始答案轉換成1與0時,輸入錯誤的答案)。但偶爾有可能是當初命題者就提供了錯誤的標準答案,或者是該題目的內容本來就有爭議。
  4. 難易度(試題答對比率,p值):一般而言,p值在 .80 到 .20 之間都可接受,但是以 .50 上下的試題愈多愈好,因為這樣才能在團體施測時,使測驗分數的分布變異最大。
    另一方面, 若測驗編製者事前知道該測驗將會做為錄取比率很低的甄選測驗時,就要多選一些答對率比較低(較難答對)的題目,使該測驗對於高能力者有較大的鑑別力。反之若測驗是要用來篩選出低成就的學生,或者率取比率會很高時,則可以多選一些答對率比較高(比較容易)的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