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

技能目標分類


技能領域的教育目標主要是討論人類的反射性動作、基本動作、知覺動作能力、體能、技巧性動作、及溝通表達性動作。本節所介紹的是Harrow (1972)在其書所提出來的心理動作領域的六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即屬於天生的本能反射;第二個層次是純粹來自於生理上的成熟;第三與第四個層次則是先天成熟與後天學習的交互作用;至於第五與第六個層次則是高度複雜的習得技巧。

1.00 反射動作

反射動作(reflex movements)是指外來刺激不經個體的意識即能引起反應。反射動作是與生俱來的生理功能,是在嬰兒期隨著生理的成熟而發展;它不受意識的控制,與教育無關,所以沒有這方面的教學目標,而且其測量通常是由醫務人員執行,教師沒有必要太深入研究,本章也將它列入討論是因為它是各種身體基本動作的先驅。

1.10 分節反射

分節反射(segmental reflex)是指單由一節脊椎所控制的反射動作。

1.11 收縮反射

收縮反射(flexion reflex)是指人在痛苦時或逃避傷害時,會把頭及四肢往軀幹的方向彎曲、收縮,而縮捲成一團。

1.12 肌伸張性反射

肌伸張性反射(myotactic reflex)也稱做姿勢反射,它使肌肉維持一小張力,使人能夠維持身體的靜態平衡(static balance),它能夠幫助人把身體重心維持在其支持底座的範圍內。

1.13 伸肌反射

伸肌反射(extensor reflex)是一種肢體的反射。當腳底踏到地面感受到壓力時,就會產生此種反射,當人在走路或跑步時就有伸縮肌反射。

1.14 交互伸反應

交互伸反應(crossed extension reactions)是另一類型的伸縮肌反射,當人在走路或跑步時,它可使人由屈腿變成伸腿。

1.20 交互分節反射

交互分節反射(intersegmental reflexes)是指由一節以上的脊椎所交互控制的反射動作。

1.21 合作性反射

合作反射(cooperative reflex)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反射相互支援或彼此追隨,以便完成一個動作。

1.22 競爭性反射

競爭反射(competitive reflex)指一個反射動作會抑制另外一個反射動作,或一個反射動作跟隨另外一個相對的反射動作。

1.23 連續誘導

連續誘導(successive induction)指兩個相對的反射動作連續出現而形成一個組型(pattern)。例如,在走路與跑步時即是彎曲反射跟隨著伸肌反射,而兩種反射反覆出現。

1.24 反射輪廓

反射輪廓(reflex figure)是一種複合的反射型式,包括四肢的反射,是跑步和走路動作的協調者。它使得人在爬行、走路、或跑步時,手和腳的動作能保持協調與統整。

1.30 頂節反射

頂節反射(suprasegmental reflexes)指反射動作要經過大腦中樞的管制,然後沿著脊椎、軀幹和四肢,而產生一些可觀察的動作。

1.31 伸肌堅直反應

(extensor rigidity)

1.32 彈性反應

彈性反應(plasticity reactions)是指伸縮肌像塑膠物一般,在極端伸張之後會傾向於收縮,而在極端收縮之後會傾向於伸張。

1.33 姿勢反射

姿勢反射(postural reflexes)包含多種反射,它可由輕微引起軀體特定部位的反射動作,到更大張力的伸肌堅直,甚至到恢復原姿勢等的複雜的姿勢調整。

1.331 支持反應

支持反應(supporting reactions)是用來支持身體的直立姿勢。正向支持反應是使肢體肌肉普遍收縮以發揮最大的支持力,負向支持反應則是使肢體的全部肌肉放鬆。

1.332 轉移反應

轉移反應(shifting reactions)是指當把身體的重量轉移到左腳或右腳時,另外未受力的那隻腳會產生伸肌張力,使腳接觸地面,以協助維持身體平衡。

1.333 振奮姿態反射

振奮姿態反射(tonic-attitudinal reflexes)是指由於頸部肌肉運動的影響引起軀體姿勢的適應,使得軀體姿勢與頭部位置能保持一致。

1.334 輕盈反應

輕盈反應(lighting reactions)是指由於前庭感覺器官、肌肉知覺及視覺的作用使人能夠迅速恢復平衡、保持身體的直立。

1.335 抓握反射

抓握反射(grasp reflex)是指人對於放在手掌上的任何物品會有不自覺地去抓握的現象。

1.336 跨步與跳躍反應

跨步與跳躍反應(placing and hopping reactions)是指當身體失去平衡時,雙腳會自動地移動或跳躍以重新建立安全的支撐點。

2.00 基本動作

基本動作(basic-fundamental movements)的發展是建立於反射動作的基礎上,約在一歲左右出現。由於大多數的基本動作的發展是由於生理成熟所造成,而不是教學或訓練的效果,所以除了在特殊教育領域的知覺動作訓練外,大多不列入學校的教學目標中。

2.10 移動動作

移動動作(locomotive movements)是指一切能使學習者改變軀體位置的行為。這類行為包括一些人類與生俱來的行為,如:爬行、滑行、走路、跑步、跳躍、翻滾、爬升等。
教學目標舉例:
1.幼童在無人扶持下,能自行上下十個階梯。
2.幼童在無人扶持下能走直線十步。

2.20 非移動動作

非移動動作(non-locomotive movements)是指學習者運用軀幹與四肢來做動作,但軀體仍留在原地。這類行為有推、拉、搓、搖晃、旋轉、彎腰、四肢伸張等。
教學目標舉例:
1.幼童能一腳往前邁,將手由下往上畫一圓弧,並鬆手投球。

2.30 操作動作

操作動作(manipulative movements)是以手腳來控制外在物體的協調動作,例如,觸摸、操作、抓握等。這些動作通常需要有視覺或觸覺等知覺能力的配合。

2.31 抓握

抓握(prehension)指能夠以手抓住、緊握或放鬆一工具或物體。它是視覺辨別能力與手部反射動作的配合。
教學目標舉例:
1.幼童能夠伸手從桌上抓取湯匙離開桌面。
2.幼童能夠單手握著桌球十秒鐘以上。

2.32 靈巧

靈巧(dexterity)指學習者能以手和手指熟練的操弄物體。本層次的操弄包括能用手把玩繪圖工具、積木、球等,靈巧動作要在個體成熟後才會漸次發展,而且是排在抓握動作之後,在技巧性動作之前。
教學目標舉例:
1.幼童能夠自己扣衣服的鈕釦。
2.幼童能夠自己握筆畫一封閉的圓形。

3.00 知覺能力

知覺能力(perceptual abilities)是指學習者對於任何進入感官的刺激,將其輸送到大腦中樞,予以選擇、組織與解釋的歷程。知覺位於「刺激--知覺--反應」的核心部位,是在瞬間完成的。
特殊學校實施的「知覺--動作」訓練方案以及感覺統合訓練都是在強調知覺能力的教學與評量。

3.10 肌肉運動知覺的區辨

肌肉運動知覺的區辨(kinesthetic discrimination)指學習者對於自己軀體、軀體表面及四肢變化的覺察,同時也包括左右方向、及軀體與環境空間關係之判斷。肌肉運動知覺又稱為肌肉感覺,它提供動作者重要的回饋,使動作者能迅速調整其動作表現。

3.11 軀體知覺

(body awareness)
 平衡感是指在與物體只有些微的接觸下,能保持其身體位置的能力。它包括:
  1. 靜態平衡----單腳站立、站在平衡木上不動。
  2. 動態平衡----如站在滾木上、騎車、騎馬、衝浪板、前滾翻、側滾翻。
  3. 物體平衡----如手指頂球、端湯、置物品於頭上不使掉落。

3.12 軀體形象

軀體形象(body image)指學習者對於他自己身體以及周遭環境的感知,此一感知有助於個體將他本身與他人或外在世界加以區隔。

3.13 軀體與周圍物體的關係

軀體與周圍物體的關係(body relationship to surrounding objects in space)及一般所謂的空間關係(spatial relationship)能力。例如在跑步的過程中判斷球的遠近,溜冰時判斷是否可能撞上對面過來的人。                                           

3.20 視覺的辨別

視覺的辨別(visual discrimination)指眼睛對於物體形狀、大小、色彩等的區辨與記憶的能力及對移動物體的追蹤。一般教師可以用下列的檢核表詢問學生,找出可能有視覺問題的學生,並轉介給眼科醫生做進一步的檢查。

3.21 視覺敏銳

視覺敏銳(visual acuity)是指眼睛能夠區辨兩物或符號在視覺刺激上的差異。
教學目標舉例:
1.學生看著能一個指定的積木,並從許多大小形狀不同的積木中,找出相同的積木。
2.學生能回答「校對測驗」上的試題,例如,分辨「大千」與「太干」,「3830」與「3080」之異同。

3.22 視覺追蹤

視覺追蹤(visual tracking)是指學生能夠轉動頭和眼睛追隨一個移動物體的能力。它是球類競賽、玩電動玩具時所需要的能力。
教學目標舉例:
1.多位幼童圍成一圓圈,讓球在圈內滾動,學生用眼睛追蹤滾動的球,當求滾向他時,能夠沒有失誤地把它接住。

3.23 視覺記憶

視覺記憶(visual memory)指學生能夠複製曾經見過的符號、圖像或動作。視覺記憶是認字的基礎,也是對於動作組型的觀察學習,如跳土風舞、系列翻滾技巧的必要條件等。
教學目標舉例:
1.學生能將剛才教師所展示的幾張幾何圖形抄寫在白紙上。
2.先讓學生看完一張個人照之後,要求學生在一張團體照中指認出剛才看到的那個人。
3.教師在桌子上以手做出以拍、搥、砍所構成的連續性動作,然後要求學生模仿其動作並且要順序正確。

3.24 形象-背景的區分

形象-背景的區分(figure-ground differentiation)是指學生能在周遭雜亂的背景中辨認出它所要找的形象來。心理測驗中的藏圖測驗(hidden figures test)可以用來測量此種能力,它與搜尋特定資料或在野外找尋找獵物有關。

3.25 知覺恆常性

知覺恆常性(perceptual consistency)是指學生對於一事物的特徵形成概念之後,即使日後該事物的特徵稍有變化或觀察角度不同也一樣能夠辨認出來。例如見過一輛汽車之後,在不同天氣或不同角度都可辨識是否為同一輛汽車。

3.30 聽覺的辨別

語言是人類的主要溝通方式,而且是以人體第二重要的感覺器官--耳朵來接收訊息,所以聽覺的辨別(auditory discrimination)對人的學習效率影響很大,它包含下列三部份:

3.31 聽覺的敏銳

聽覺的敏銳(auditory acuity)是指學生能夠用耳朵區辨幾個聲音在音高、音量、音色上的微小差異。聽覺敏銳程度對於音樂及外語的學習有很大的影響。
教學目標舉例:
1.教師在鋼琴上先後彈兩個音,學生能說出那個音較高。
2.學生能夠分辨出ㄔ與ㄘ以及ㄓ與ㄗ的不同。

3.32 聽覺追蹤

聽覺追蹤(auditory tracking)是指學生能夠利用聲音傳到兩耳的時差及強弱來分辨發音物所在的位置。
教學目標舉例:
1.準備一可發出噪音的球,數位學生戴眼罩,手綁臂玲,玩盲人踢球的遊戲。

3.33 聽覺記憶

聽覺記憶(auditory memory)是指學生能夠認出或模仿以前曾經聽過的聲音、節奏或曲調。
教學目標舉例:
1.教師以每秒一字的速度唸出一串數字,唸完要學生跟著唸,數字數目則逐次增加。
2.在教唱歌曲的一週之後,要求學生不看樂譜,自己唱出旋律。
3.能在電話之中認出同學的聲音。
4.教師連續彈奏三段曲調之後,要學生以選擇題形式分辨三者之異同
A.1,2段相同   B.1,3段相同   C.2,3段相同  D.完全相同    E.完全不同

3.40 觸覺的辨別

觸覺辨別(tactile discrimination)主要是指學生以手指上的皮膚來區辨東西的粗造/平滑、堅硬/柔軟。視覺障礙者需要以手指的觸覺來閱讀點字,縫紉師傅需要以手來辨識不同的紡織品,各種工匠以需要以手來檢查其產品表面的平滑。
教學目標舉例:
1.能夠閉著眼睛單靠手的觸覺,分辨出一元、五元、十元硬幣。
2.將四種不同形狀的積木,每種三個共十二個混在一起,學生蒙著眼睛以手來分組,至少有十個做對。
3.要視障兒童以口頭翻譯出用點字法點出的三個句子,錯誤不超過兩個。

3.50 協調能力

協調能力(coordinated abilities)是指學生四肢的運動能配合感覺器官(眼、耳等)所接受的訊息,而調整力度、方向,使其動作能更有效地達成目的。

3.51 手眼協調

手眼協調(eye-hand coordination)是指藉著視覺的幫助,使手的運動能夠掌握正確的時機及運動方向,例如接球、拍球、畫直線等。
教學目標舉例:
1.能夠用剪刀按著所畫的線剪出一個圓形。
2.能夠用筆描繪出你給他看的幾何圖形。
3.能夠接住你在五公尺外投給他的球。

3.52 足眼協調

足眼協調(eye-foot coordination)是指學生藉著視覺的幫助,使腳的運動能夠掌握正確的時機及運動方向,例如跳繩、踢足球等。
教學目標舉例:
1.能夠以單腳在直線上跳躍前進。
2.能夠一邊跑步一邊以腳控制滾動的球,使其向前進。
3.能夠自己擺動跳繩進行原地雙腳跳躍,連續跳五次以上。

4.00 體能

體能(physical ability)是指人體各系統能夠健全、有效的發展,使人得以應付環境的需要,同時它也是發展較高層次的技巧性動作的發展基礎。

4.10 耐力

耐力(endurance)指身體在持續的活動下,心肺、血管的工作效率及對肌肉疲勞所能忍受的限度。當學習者鍛鍊身體時,會增加肌肉組織的毛細管化,提高分解乳酸的能力,進而提高抗拒疲勞的能力。它又可以分成局部性的肌肉耐力和全身性的心臟血管耐力。

4.11 肌耐力

肌耐力(muscular endurance)是指當一組肌肉以非最大肌力反覆收縮時能持續時間的長短。肌耐力是維持身體型態與身體活動效率的重要條件,它可以用連續單腳跳的能力為代表。
目前普遍採用評量肌耐力的方法,是以單位時間的「屈膝仰臥起坐」次數或以完成「伏地挺身」完整動作的次數為依據。屈膝仰臥起坐主要在評量腹部、臀部及大腿肌群等張性持續收縮的能力;伏地挺身則在評量手臂伸肌、肩帶和上背肌群的肌力與肌耐力,並依參照標準界定等級水準。
教學目標舉例:
「屈膝仰臥起坐」施測步驟:
1.受試者平躺在墊上,屈膝成90°,足底平貼地面,雙手交叉於胸前,雙掌輕貼於肩部,施測者按住其腳背以協助穩定。
2.利用腹肌收縮起身,雙手肘輕觸大腿後始可恢復成預備動作。
3.一分鐘內盡最大能力完成次數愈多愈佳,代表腹肌肌耐力越好。

4.12 心肺耐力

心肺耐力(cardiovascular endurance)是指心臟、肺臟、血管之間能有效率的作用,輸送氧氣到工作肌,以維持激烈活動的能力,又稱為一般耐力。當肌肉群以中等運動強度持續長時間的動態收縮時,需藉助循環與呼吸系統的調節,以便能獲得充足的氧氣供應,提供有效率的能量代謝,確保長時間運動的持續進行。心肺耐力佳,可以使我們運動持續較久、且不致於很快疲倦,也可以使我們平日工作時間更久,更有效率。心肺耐力差,不僅容易疲勞、精神萎靡不振,而且較容易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測量心臟血管耐力的方法有兩大類,一類是在實驗室內利用原地跑步器或原地腳踏車等儀器來測量受試者的最大攝氧量,第二類則是可以在戶外進行的登階測驗(step test)或長跑。在實驗室中所測得的最大耗氧量是評估心肺機能(cardio-respiratory function)的最佳方法,也是代表體能的最佳指標。因為負荷較重工作的持久力端視個人肺部交換氣體的能量、心臟輸送血液的能量、以及肌肉細胞由血液中獲取氧並排除二氧化碳的能力而定。

A.最大負荷測驗
最大負荷測驗一般是在實驗室中以原地跑步機或原地腳踏車做為控制運動量的工具,然後以精密儀器測量個人在不同運動量之下的血壓、心電圖、和耗氧量。其中血壓與心電圖是用於檢查心臟病發作的風險,耗氧量則用來鑑定體能。
最大負荷測驗雖然能夠直接測到最大耗氧量,但器材昂貴、只能在實驗室中單獨進行,無法大眾化,而且對於受測者而言是非常枯燥和痛苦,無法普遍使用。

B. 三分鐘登階測驗
登階測驗是一種簡易的、大眾化的耗氧量測驗。它是利用建築物的階梯或固定高度(15吋或18吋)的長板凳,然後要求學生配合節拍器或事先錄好的節奏錄音帶,以每分鐘96拍速度反覆上下階梯24次(4拍上下一次),持續3分鐘。
做完登階之後,以聽診器或中指觸摸頸動脈方式測量脈搏,測量運動後1分~1分30秒、2分~2分30秒、3分~3分30秒的心跳率。得知心跳恢復能力以評估您心臟、肺臟的功能。測量者在求得一分鐘的心跳率之後,可以查表換算成最大耗氧量,以及它在同年齡、同性別的團體中的百分等級。

C.長跑測驗
長距離跑步是測量心肺耐力最有效且最經濟的方法。測量時通常要求受測者進行十二分鐘的長跑,然後用手指或聽診器測量其脈搏,換算成每分鐘心跳率之後,可以查表換算成最大耗氧量,以及它的百分等級。長跑測驗較常見的形式是:
a. 12分鐘跑/走:以12分鐘時間限制內所能完成的最長距離。
b. 1.5英哩跑/走:以完成1.5英哩規定距離所需的最快時間。
c. 1英哩走路:以走路方式在盡可能的最短時間內完成1英哩的距離。

4.20 力氣

力氣(strength)是指使用全身或部份肢體所能提(舉)起、拉(推)動的重量。它是以人體肌肉產生的力去對抗外力。力氣的發展需要靠以跳躍、舉重、仰臥起坐等方式進行鍛鍊。肌肉缺乏鍛鍊會使肌肉萎縮,且該部位脂肪會增加。力氣主要測量握力、臂力、腿力、背力和腹力的強度。
為了使評量結果有較廣泛的應用,力氣的評量通常採用動態的「仰臥推舉」評量上背肌力,而以「下肢推蹬」評量腿肌力,並以完成一次反覆的負荷佔體重的比例表示之,再依參照標準界定等級水準。動力的評量方法則建議採用「立定跳遠」,此項測驗用來評量下肢及足部伸展肌群的瞬發力。
教學目標舉例:
1.在一分鐘內屈膝仰臥起坐十次。
2.能雙手抓單槓,引體向上五次。
3.舉重時能舉起三十公斤。

4.30 柔軟度

柔軟度(flexibility)是指能把關節伸張或屈曲的最大活動範圍。它與關節周圍的韌帶和肌肉的伸縮性和彈性有關。柔軟度與肌力及肌耐力一樣,是人體健康體適能的重要項目。具有柔軟性運動可以解除經痛、一般的神經肌緊張、與下背疼痛。柔軟度高可以增加運動的協調性與效率,並減少運動傷害。
脊柱的柔軟度可以用前曲伸展、後仰伸展。臀關節的柔軟度可以用兩腿前後分開、兩腿側向分開的方法測量。
過去最常採用的柔軟性測驗方法是「立姿體前彎」,但是基於測驗時的安全及避免下背過度伸展的潛在危險,目前已普遍改採行「坐姿體前彎」,以25公分為基準線,並以手指接觸地上皮尺的刻劃位置定義關節柔軟性,再依參照標準界定等級水準。
教學目標舉例:
坐姿體前彎施測步驟:
1.受測者脫鞋坐於墊子上,兩腿分開與肩同寬,膝關節伸直,腳尖朝上(布尺位於兩腿之間)。
2.受測者雙腿足跟底部與布尺之25公分記號平齊。
3.雙手中指交疊,上身緩慢往前伸展,盡可能向前伸,當中指觸及布尺後暫停1~2秒,以便記錄。
4.測量三次,以最佳值為評估依據,數值越高,代表柔軟度越好。

4.40 敏捷性

敏捷性(agility)是指由靜態到開始運動、在運動中變更方向、以及調整身體位置時的正確性與速度。需要敏捷性的活動包括:抓人遊戲、足球的閃避、躲避球、跌倒時的自我保護動作、打字、以及各種用手指操作的各種樂器。

4.41 改變方向

改變方向(change direction)是指靠著轉身、重心的移動、雙腳的位置變化來迅速改變身體的行進方向。
教學目標舉例:
1.玩躲避球時能夠隨時閃避球的觸及。
2.能做 Z 字型的跑步前進。

4.42 停止與起跑

停止與起跑(stops and starts)是指能夠迅速改變姿勢與重心,以使身體便於跑步前進或停止。此一能力通常以在兩平行線之間的來回跑來測量。
教學目標舉例:
1.學生會玩「一二三木頭人」的遊戲,而不會跌倒。
2.能做20公尺的折返跑,而不會跌倒。

4.43 反應時間

反應時間(reaction-response time)是指在視、聽覺感官接受到刺激之後,到身體產生動作反應的間隔時間。
教學目標舉例:
1.能夠在紅燈閃起時,在0.3秒內採下剎車。
2.跑百公尺賽跑時,能在聽到槍聲響後0.2秒內踏出第一步。

4.44 手部、手指靈巧

手部、手指靈巧(dexterity)是指手肘的移動;手腕的轉動;手指的捏、揉、挾、按等的速度與精確性。
教學目標舉例:
1.能在一分鐘之內上緊五個螺絲。
2.能在十秒內將線頭穿過縫衣針的洞裡。

5.00 技巧性動作

技巧性動作(skilled movements)是具有相當效率的一系列相關的複雜動作,它需要學習者後天的學習和反覆的練習。技巧性動作在教育課程中到處可見,當然最明顯的是藝術、體育、及職業技術課程。
5.00技巧性動作與2.00基本動作有很明顯的差異,基本動作是可以單獨存在的動作成就,但技巧性動作則一定包含了數種基本動作,並且需要知覺能力的配合。技巧性動作依據動作的複雜水準又可分成三個下屬層次:

5.10 簡單適應技巧

在第一個下屬層次「簡單適應技巧」(simple adaptive skill)中,學生試圖利用或修改各種基本動作以便有效適應周遭的環境。它包括打字、書寫、彈琴、射箭、划船、手工藝技巧、以及其他涉及操弄動作的技巧,它通常只用到部份的軀體,且通常是手部,它雖然也需要接受感官的資料進行知覺與動作的協調,但是這些知覺資料大多數是靜態的(如樂譜、設計圖)而非動態的。

教學目標舉例:
1.每分鐘能在電腦上打出十五個中文字。
2.能看琴譜彈出拜爾第五十三首。

5.20 混合適應技巧

在第二個下屬層次「混合適應技巧」(compound adaptive skill),學生除了更熟練基本動作外,還需要用手連續操作儀器或工具,以完成其工作。擊球類運動,如:網球、羽毛球、桌球、曲棍球、棒球等,以及車船的駕駛都是屬於這一層次。
此種技巧與簡單適應技巧的差別在於:簡單適應技巧常只使用單一類型的基本動作,而且不需要一直依賴感覺器官所提供的訊息;至於混合適應技巧則需要有數種基本動作的配合,並且需要依據感覺器官不斷提供外界訊息以調整其動作。
教學目標舉例:
1.在棒球場上能成功地接住高飛球。
2.能騎腳踏車做 8 字型迴轉。

5.30 複雜適應技巧

第三個下屬層次「複雜適應技巧」(complex adaptive skill)是學生在一個較大的空間中活動,他需要不斷地對時間和空間做敏銳地判斷才能完成此一技巧性動作,這類技巧需要整個驅體的投入,而且通常沒有固定的支撐點,由於不可預期的或無法控制的因素,身體姿勢也需要不斷地變化。例如:空中特技表演、連續的翻觔斗、高山滑雪、海邊衝浪、特技飛行等都屬於這類高難度的動態平衡(dynamic balance)技巧。
教學目標舉例:
1.能穿直排輪鞋前進,並連續跳過兩個紙箱。
2.能夠連續做出一個側翻、兩個後手翻和一個後滾翻的動作。

6.00 有意向的溝通

有意向的溝通(non-discursive communication)指的是包括利用面部表情及各種肢體動作所構成的非語言溝通。

6.10 表情動作

表情動作(expressive movement)是屬於非語言的溝通方式,用於日常生活之中;它可以單獨地表露個人的情緒狀態,也可以配合語言的溝通以加強語言所欲傳達的意義。人類在兒童期就已經在學習解釋和使用各種表情動作,而且每個人都會發展出他獨特的表情動作習慣,成為他人格特質的一部份。
有些學者研究全人類所共有的,或某一文化所獨有的表情動作的意義,以建立人類肢體語言(body language)的字彙。表情動作並非學校正式課程的一部份,但它常在肢體表演藝術中被有意的學習、誇大和運用,它包含下列三種:

6.11 姿勢和舉止

姿勢和舉止(posture and carriage)是指利用軀幹、四肢的擺放及動作來表達某種意義。例如:抬頭挺胸表示雄壯威武,垂頭喪氣表示挫折失敗,手舞足蹈表示興奮高興,手忙腳亂表示慌亂緊張。
教學目標舉例:
1.能表現出雄壯威武的姿勢。
2.學生能表現出彬彬有禮的態度。
3.學生能表現出歡迎客人進入的姿勢。

6.12 手勢

手勢(gestures)是指利用手臂、手部的擺放位置及動作來傳遞某種訊息。手勢所傳遞的訊息可以是模仿日常的行為,也可以是約定俗成的意義。手勢所傳達的意義常具有文化上的差異,不同文化之間很容易造成誤解。至於聾人所用的手語則是一套精細化、系統化的手勢表達方法,用來替代一般的口語。
教學目標舉例:
1.在演講時能夠利用手部動作強調重點。
2.能夠以演默劇的方式,表達他正在做某件事情。
3.能夠表演各種交通指揮所用的手勢。

6.13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指利用臉部五官(主要是眼睛和嘴巴周圍肌肉)表現出人的各種情緒。戲劇表演、默劇、舞蹈中常用到面部表情。
教學目標舉例:
1.能夠聽指令做出痛苦、悲傷、焦慮等表情。
2.能夠做出目瞪口呆的表情。

6.20 詮釋性動作

詮釋性動作(interpretive movement)是將各種表演性的技巧動作加以組合、串連,使之成為能夠傳遞某種訊息的連續動作形式,所以又被稱為「藝術表現動作」。

6.21 美感性動作

美感性動作(aesthetic movement)是指動作技巧已經由生疏變成熟練,並且進到自動化的階段,表演者可以不假思索便表現出具有美感的高難度動作。例如,能夠在溜冰、跳水、體操比賽中乾淨俐落地做出指定動作。
教學目標舉例:
1.在平衡木上能夠表演前方倒立迴轉、單腳站立。
2.在地板上能夠表演前翻跳、擺起前方挺身空翻。

6.22 創造性動作

創造性動作(creative movement)指表演者自行創作的動態性影像,常見之於舞蹈、默劇、花式溜冰等。創造性表現是指除了技巧熟練之外,還要能加上創新而表現出個人獨特的風格。因此其評量重點不在於如何動作,而在於能否以新穎的形式對欲傳達的內容作出完美的溝通。
創造性動作的評量標準主要為:1.技巧難度(精益求精、爐火純青)2.獨創性(獨一無二、推陳出新)3.變通性(變化多端、隨機應變)4.流暢性(一氣呵成、行雲流水)5.統整性(風格一致、自成一家)。
教學目標舉例:
1.在花式溜冰中能配合音樂設計出連續性動作至少60秒,並自己表演出來。

表1是一個比較簡化的對照表,可以更清楚說明我們如何評量各心理動作層次。

表1 各心理動作層次及其主要評量方式
心理動作層次     主要評量方式
1.反射動作----->醫學檢查
2.基本動作----->嬰幼兒行為發展評量
3.知覺能力----->視、聽力檢查,知覺動作測驗
4.體能----->基本體能測驗、田徑運動、登山、長跑
5.技巧性動作--->各種球類運動、體操、滑雪、衝浪等,及各種職業技能檢定
6.以肢體作有意向的溝通--->花式溜冰、舞蹈、戲劇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