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1日 星期日

古代是這樣科舉考試的?


宋代科舉考試圖
宋代科舉考試圖

書中真有黃金屋?


讀書考試真的這麼好嗎?真的這麼值得追求嗎?宋真宗寫了一首詩,表達了他的看法:「富家不用賣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房不用架高梁,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隨人,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既然皇帝都覺得讀書考試好,那麼,當然歷朝歷代的有志之士們都要勇往前衝了。其實,追究中國的科舉考試,從隋朝開始,到清末結束,歷經一千多年,它是古代選拔人才的一項重要指標。但是在眾多人中,要想獨占鰲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人寒窗苦讀、雞鳴未覺,有的人絞盡腦汁、取巧投機樣樣來,有的畢生進出考場,直到白髮蒼蒼…..

今天,在夏日炎熱的「考季」裏,讓我們回顧一下古代的科舉考試片段,也許能給自己帶來不同的啟發喔。


明代 / 仇英 / 觀榜圖 局部

活到老 考到老


因為考試不易,所以很多人考了一輩子。曹松,字夢徵,唐朝詩人。乾符年間,他因避亂而棲居於洪州西山,後來,他參加考試,最後終於以71歲的高齡考上進士,名列「五老榜」之一(另四老為:王希羽、劉象、柯崇、鄭希顏)。古稀之齡的曹松雖然登科及第,但年齡實在太大了,所以,沒過幾年他就去世了。

還有個叫韓南的人,在考場上奮鬥一生,最後終於考上進士了。馬上就有富人派媒婆來提親,韓南笑了笑,寫了一首詩送給他:「讀盡文書一百擔,老來方得一青衫。媒人卻問余年紀,四十年前三十三」,也就是說,韓南當時已經是73歲高齡了。

有些人雖然很有才華,在社會上頗有名望,但屢試不第,年紀又很大了,怎麼辦呢?這時候,皇帝是可以破格提拔的。明朝的史惇,唐朝的顧非熊,都是這樣被提名上來的。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史惇因皇帝的特許,從在職舉人直接與進士們一起參加廷試。當然,史惇得到第一名。顧非熊則是因參加考試三十多年,都是落第,還好因皇帝疼惜愛才,提拔其榮登進士。


古代的考場,如同一條長巷

雖然曹松、韓南考了大半輩子才考上,但這還是屬於幸運的。有的人還沒等考上,就先進了陰曹地府呢。

還未登第 就上舉人塚


古時候的考場叫做「貢院」,貢院設備簡陋,都是木搭建築,所以最怕火災。當考生進入考場內的考棚之後,貢院裡的工作人員就要把門鎖上。考生每人分到一間考棚、一支蠟燭和一盆炭火。火災發生的原因,可能是考生不小心把炭火盆弄翻了,才導致考棚著火。因為考棚怕發生火災,因此在貢院內有很多裝滿水的大水缸,就是為了以防萬一。


考棚因為用木頭搭造容易著火,後來就改成磚造建築了


但是,貢院發生火災的次數,實在層出不窮。例如:明朝天順七年(1463年),春試的第一天夜晚,就發生了大火,有九十多個考生被活活燒死,這是最慘的一次考場火災。事後,明英宗送給往生者每人一付棺材,集體埋葬在朝陽門外,人稱「舉人塚」。可憐這些考生,寒窗苦讀還沒嘗到成功的果實,就先去閻王爺那兒報到了。


最大的考場 江南貢院

考卷彌封 人人平等


宋代開始有將試卷「彌封」,把考生姓名、籍貫等資料封住,更加確定考試的公平性,但也因此而流傳了一些有趣的故事。



考棚模擬圖。把上面的桌面卸下,與下面坐的木板拼在一起,就成了考生晚上的睡床。

沈括的《夢溪筆談》說:北宋時,國子監舉辦考試,鄭獬的成績被排在第五名。他對此名次相當不滿。而依照慣例,考完試之後,凡是被錄取的考生都要寫信向國子監祭酒表示謝意,鄭獬於是提起筆寫了一封信給國子監祭酒。他在信中大抱不平,認為自己「李廣事業,自謂無雙;杜牧文章,只得第五」,並憤怒的將國子監祭酒比喻成劣等駑馬、頑石等等。

國子監祭酒看了之後,非常生氣。鄭獬殿試時,主考官恰恰又是那位國子監祭酒。主考官決心要報仇,讓鄭獬務必落榜。他在試卷中千挑萬選,因為都彌封住了,所以他只能靠猜測,找到一份很像是鄭獬的卷子,然後立即將這份試卷評為最後一名。但是等榜單公佈時,主考官才發現,那份試卷根本不是鄭獬的,鄭獬的卷子依然高中狀元。

作弊偏方 適得其反


為了考試得佳績因此想出作弊偏方的,不只是現代,古代就已經很發達了。其中有一個故事是講考生用「飛鴿傳書」來作弊的。

因為考生在考場一待通常是幾天幾夜不能出來,於是有個人就利用訓練有素的飛鴿飛入考場,讓考生把試題抄好綁在飛鴿身上令其帶回。當飛鴿飛回家中時,家裏人馬上請了一位解題高手現場揮毫,完成之後,再讓鴿子飛回考場交給考生,考生一字不漏照抄即可。本想這個妙計應該是天衣無縫、神不知鬼不覺,卻沒料到愚昧的考生竟把「背面還有」四個字也照抄進去,結果不但沒能及第,還招致全家受牢獄之災呢。


畢業狀元 劉春霖


1904年是中國最後一次舉辦科舉,那一年的狀元是由劉春霖奪魁。但是劉春霖在會試時只排名第17,為何殿試時會一下子變成榜首呢?朝野間引發多種揣測。有人說:在呈給慈禧殿試的10份卷子裏,原本會試考第一名的譚延闓(後曾任國民政府主席),因姓氏與戊戌變法中的譚嗣同一樣,主考官怕被慈禧怪罪,所以把他的試卷淘汰下來。既然淘汰下來,當然譚延闓就沒有得名了。

至於朱汝珍,有人說因為慈禧太后一看這位文筆極佳的人竟是廣東人朱汝珍,不覺皺了眉頭。因為一些反清之人都來自於廣東,例如:維新派的康有為、梁啟超等,再看其人名字,「朱」與「誅」同音,還有她最不想看的「珍」字,因為令她想起曾經害死的珍妃…。當然,最後朱汝珍也從榜單中消失了。

然後慈禧看到劉春霖的卷子,因為考試那一年恰逢大旱,劉春霖的「春霖」二字正對了慈禧的意思,認為是久旱逢甘霖的好兆頭。再加上劉春霖的籍貫為直隸肅寧,不但就在京畿之內,還是個很吉祥的地名,於是慈禧就將劉春霖列為榜首了。

(http://www.dajiyuan.com)
取自 http://www.epochtimes.com/b5/9/7/31/n2608363.htm

2016年7月8日 星期五

中國古人的「滿分作文」

科考取士在中國由來已久。承襲千年的科舉考試中,古人所面對的可以說只有一種題目:作文。在這一隅天地間,他們又是如何以一支筆、一縷才思,揮灑為國為民的仁人志氣,綿延神傳文明的千年輝煌?
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萌芽於南北朝,創立於隋,至清末廢除,在延續一千三百年的歷史中,產生了七百多名狀元。古人取士重文采、義理、胸襟,更重道德。唐憲宗元和二年(807年)十二月敕:「自今以後,州府所送進士,如跡涉疏狂,兼虧禮教,或曾為官司科罰,或曾任州府小吏,一事不合入清流者,雖薄有詞藝,並不得申送入。」 可以說,狀元們多為當時社會的風流高尚之人物。
在千年承襲過程中,科舉考試科目多有變化,但大致可分為常科、特科、武舉和童子舉。常科定期舉行,產生明經、進士等,特科是皇帝臨時設置的科目,如賢良方正科、博學宏詞科、哲人奇士科。北宋中期王安石變法,明經、諸科被罷除,因此自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以後的八百三十多年間,常科只以進士一科取士。
另外,不同民族當政時,科舉也有不同特色。在遼代,契丹人不許應舉。金代專設女真進士科,使用女真文字。元代進士為一科兩榜,蒙古、色目人一榜,稱為「右榜」,漢人、南人(特指原南宋境內漢人及其它各族)為一榜,稱為「左榜」。


602px-Exam_cells_model科舉考試場地——貢院號舍模型(公有領域)

各科取士中,進士最受人尊重、影響力最大。《新唐書Ÿ選舉制》載「大抵眾科之目,進士尤為貴,其得人亦最為盛焉。」在唐代,新科進士更有雁塔題名、曲江流飲、杏園賜宴之盛。唐宣宗李忱就對進士萬分羨慕,深以不能參加科考為憾,多次在宮中殿柱上題寫「鄉貢進士李顯龍」、「鄉貢進士李某」,自詡進士。
唐Ÿ張柬之:大器晚成
很多人們耳熟能詳的唐代名人,都是進士出身,如王勃、張九齡、張柬之、王維、顏真卿、白居易、韓愈、柳宗元等。張柬之是唐睿宗永昌元年(698年)賢良方正科狀元,他的狀元之路頗具戲劇意味。
張柬之出身襄陽張氏,為漢留侯張良之後,世為大族。張柬之自幼便熟讀詩書,後入太學,涉獵廣博,終登進士。但他官運不濟,直到永昌元年65歲時,還只是一介縣丞。然而永昌元年,正是武則天改唐建周的前一年,朝廷急需大量人才。當年常科只取進士八人,朝廷令開賢良方正、明堂大禮二科,廣致人才,應考者千餘人。

Civilserviceexam1
科舉放榜時的情景(公有領域)

唐代慣例,已取進士者,可以應試諸科,張柬之便參加了此次賢良方正科考試。然而發榜時,他又名列下課。正當張柬之感嘆時運不濟、灰心於仕途蹉跎時,事情出現轉機。因為取人太少,又進行重考。此次張柬之一舉奪魁摘得狀元,《大唐新語》載他,「自下第升甲科,為天下第一」。
此次賢良方正科有策對兩題,其中第一題,問選賢用能之道。張柬之揮毫落筆,洋洋灑灑寫就一篇長文。這裡節選兩段:
「臣聞天者,群物之祖,王者受命於天,故則天而布列職。天生蒸人,樹之君長,以司牧之,自非聰明睿哲,齊聖廣深,不能使人樂其生,家安其業。陛下德自天宗,慈憫元元,既樂其生,且安其業。臣聞瑞者,上天所以申命人主也。故使麒麟遊於囿,風皇集於庭,慶雲出,神龍見。其餘草本煙露之祥,不可勝紀。陛下日慎一日,雖休勿休,故天申之以禎石,告知以神文。大矣哉!聖人之鴻業也。」
張柬之說,為君之道,要先尊天道。上天指定了人間帝王,也自然安排了文臣武將各領其職,輔佐君主。作為皇上,要慈愛百姓,時時規範自己的德行,這樣上天一定會昭示吉祥,使人民得以教化。
在具體選官問題上,張柬之建議皇帝注重地方官員的選拔任命。
「⋯⋯臣以今之刺史,古之十二牧也。今之縣令,故之百里君也。有官聯焉,有社稷焉,可謂重矣。任非其材,其害亦重矣。昔周宣王欲訓其人,問於樊仲曰:『吾欲訓人,諸侯誰可者?』仲曰:『魯侯肅恭明神,敬事耆老,必咨於故實,問於遺訓』乃立之。晉之名臣亦言,舍人、洗馬,一時之高選,台郎、御史,萬邦之俊哲。若出於宰牧,頌聲興矣。由此言之,則古牧州宰縣者,不易其人也,自非惠訓不倦,動簡天心者,未可委以五符之重,百里之寄。今則不然多矣,門資擢授,或以勛階蒞職,莫計清濁,無選藝能。負違聖誡,安肯肅恭明神?輕理慢法,安肯敬事耆老?取捨自便,安能求之故實?舉措縱慾,安能問之遺訓?異一時之高材,非萬邦之俊傑。欲是多其仆妾,廣其資產,齒角兩兼,足翼雙備,蹈瑕履穢,不顧廉恥,抵網觸羅,覆車相次。孔子曰:『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故臣下以為陛下有三皇之人,無三皇之吏也。」
張柬之的兩篇策對均獲武后賞識,置為狀元,自此仕途順達,歷任監察御史、鳳閣舍人等職,並在長安四年(704年)官拜宰相。然而,張柬之一直心懷李唐,在他當宰相的第二年(神龍元年),即趁武則天重病之機,發動神龍政變,除掉了寵臣張昌宗和張易之,迫使武則天退位,迎立中宗,改周為唐。張柬之因為復唐有功,在中宗朝再次被拜為宰相。
宋Ÿ文天祥:浩然正氣
古時中狀元不易,父子同為狀元則就更加罕見。我國古代產生過五對父子狀元,其中四對都出自宋朝,可見宋人家教謹嚴。宋朝諸位狀元中,最著名的恐怕是南宋末期寶祐四年(1256年)丙辰科狀元文天祥了。641px-The_ranking_list_of_Jinshi_examination_in_the_Southern_Song_Dynasty

文天祥狀元及第(公有領域)

文天祥自幼聰敏過人,有文曲星下凡之稱,被譽為神童。寶祐四年,文天祥到臨安參加會試,由於旅途勞頓,直到考前仍深感不適。廷試當天,文天祥強打精神赴考,由於考生眾多,被夾在諸進士之間擁擠入門,出了一身大汗,頓覺甦醒。覽畢御策題,他便文思泉湧,運筆如飛,洋洋萬言,寫就一片針砭時弊、大膽革新的策對,深得皇帝讚許,其浩氣忠心,亦令人為之動容。宋理宗趙昀欽點文天祥為當科狀元,並賜詩勉勵。

Wen_Tianxiang
文天祥像,載於《晩笑堂竹莊畫傳》(公有領域)

在策對的最後一段,文天祥針對理宗「道久而未洽,化久而未成,天變洊臻,民生寡遂。人才乏而士習浮,國計殫而兵力弱。符澤未清,邊備孔棘,豈道不足以御世歟?」之問,提出了「公道」、「直道」之論,勸勉皇帝自我振作,不僅法效漢、唐聖世之治,亦追望遠古聖皇之功,以開太平。他說:
「蓋『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周道如砥,其直如失』。自古帝王行道者,無先於此也。臣來自山林,有懷欲吐。陛下悵然疑吾道之迂遠,且慨論乎古今功化之深淺,證效之遲速,而若有大不滿於今日者。臣則以為非道之罪也,公道不在中書,直道不在台諫,是以陛下行道,用力處雖勞,而未遽食道之抱耳。果使中書得以公道總政要,台諫得以直道糾官邪,則陛下雖端冕凝旒於穆清之上,所謂功化政效,可以立見。何至積三十餘年之功力,而志勤道遠,渺焉未有際邪?臣始以『不息』二字為陛下勉,終以『公道』、『直道』為陛下獻。陛下萬幾之暇,倘於是而加三思,則躋帝王,軼漢、唐,由此其階也已。」
考官王應麟評語云,「是卷古誼若龜鑑,忠肝如鐵石」,皇帝更賜詩曰:
道久於心化未成,樂聞爾士對延英。
誠為不息斯文著,治豈多端在力行。
華國以文由造理,事君務實勿沽名。
得賢功用真無敵,能為皇家立太平。
明Ÿ趙秉忠:狀元試卷
現存最早的一份狀元卷真跡,為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科狀元趙秉忠的試卷。
該試卷長47.6厘米,寬14.1厘米,全卷19折,首折上方鈐有篆書「禮部之印」四字方印,末折騎縫處亦鈐此印二分之一。試卷前半部分為趙秉忠家世簡歷,占四折,正文十五折,用工整小楷寫成,試卷首頁右上角朱書「第一甲第一名」六個大字,下鈐楷書「彌封關防」四字長方印。

明狀元趙秉忠殿試卷。(藏於中國大陸青州博物館)
明狀元趙秉忠殿試卷。(藏於中國大陸青州博物館)
明狀元趙秉忠殿試卷細節。(藏於中國大陸青州博物館)
明狀元趙秉忠殿試卷細節。(藏於中國大陸青州博物館)
由細節圖片可看出,文中提及皇帝時,均頂格寫在句首,而所有的自稱「臣」字都比其它字小一號。
試卷中,相對於「天子」,趙秉忠提出了「天民」之說,敦促皇帝重視百姓民生。他還深入分析了國家現狀,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議,論述了法制、德治、廉政等關係,彰顯了他治國安邦的胸懷大略,以及日後為官的清廉公正。趙秉忠用「實政」和「實心」回應了策題的「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之問,他說:
「何謂實政?立紀綱,飭法度,懸諸象魏之表,行乎令甲之中,首於岩廊朝寧,散於諸司百府,暨及於郡國海隅,經之緯之,鴻鉅纖悉,莫不備具,充周嚴密,毫無滲漏者是也。何謂實心?振怠惰,勵精明,發乎淵微之內,起於宥密之間,始於宮闈穆清,風於輦轂邦畿,灌注於邊疆遐陬,淪之洽之,精神意慮,無不暢達,肌膚形骸,毫無壅閼者是也。
「實政陳,則臣下有所稟受,黎氓有所法程,耳目以一,視聽不亂,無散漫飄離之憂,而治具彰;實心立,則職司有所默契,蒼赤有所潛孚,意氣以承,軌度不逾,無叢脞惰窳之患,而治本固。有此治具,則不徒馭天下以勢,而且示天下以守,相維相制,而雍熙以漸而臻。有此治本,則不徙操天下以文,而且喻天下以神,相率相勖,而郅隆不勞而至。」
Zhao_Bingzhong
趙秉忠畫像(公有領域)
趙秉忠出身官宦之家,相傳他未第時,一天在旅館忽見一雙靴子自躍上床,以為吉兆,不久果然高中狀元。
參考資料:
張希清《中國科舉考試製度》
鄧洪波,龔抗雲《中國狀元殿試卷大全》
責任編輯:張憲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