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8日 星期二

解釋測驗結果

一、解釋測驗分數的一般原則

在實際面對受測者或轉介機構代表時,解釋者要注意下列原則,才可避免測驗被誤用、濫用的情形。

A. 對分數的綜合分析

1. 要事先檢查測驗分數的可靠性。 我們不可以假定受測學生都符合我們的基本假定(亦即,都有最大的作答動機、相同的教育機會等),或者施測條件都已精準地控制(如施測程序、作答時間、測驗環境、計分程序、查對常模等)。因此在解釋分數之前,先查閱施測紀錄或訪談施測者,或者直接詢問受測學生當天受測情形,都可以先確定該測驗分數是否可靠,若前兩者造成的不確定誤差太大,就不必要作進一步的解釋。
2. 要從測驗真正測量的內涵來評估學生。 測驗的名稱通常很簡短,但沒有兩個學術性向測驗或成就測驗所測量的特質是完全相同的,例如,某個數學測驗可能只局限於簡單的計算技巧,但另一個卻含有大量的推理問題。因此,測驗解釋者不只是要先閱讀測驗編制報告或測驗指導手冊,還要親自審閱試題內容,才不會對學生的分數做出錯誤的推論。
3. 應該針對轉介原因或施測目的進行分析。 受測者或轉介者心中都有等待解答的問題,例如,是否應該選讀某一科系?是否應該接受特殊教育?解釋者應該要能夠具體回答,而非只對分數作一般性的解釋。
4. 若涉及重大決定時,應該配合其他相關資料。 解釋測驗結果時應該配合學業成績、與教師或家長面談記錄、其他測驗表現等,不能以單一分數為依據,若資料之間彼此有矛盾,應該再進一步確認哪一種資料比較可靠。

B. 對人的尊重

1. 要尊重個人隱私權。 解釋者只將測驗結果傳達給受試者及其監護人、或原初轉介來源(學校人員、企業雇主)以及法令上有權調閱的相關人士,不應該隨便透漏給無關的第三者。
2. 避免使用專業術語。 解釋者要儘量以通俗的語言來解說,讓對方能夠充分理解並覺得有用處,還要隨時回答問題,以免造成誤解。解釋者也要儘量利用測驗剖面圖、常態分配圖來幫助對方理解各個分數的意義
3. 要顧及對方的情感反應。 解釋者應當努力了解學生的相關背景,當學生的測驗表現不佳時,首先要考慮語言背景、先前教育經驗、低落的動機,或其他可能干擾作答的因素等造成的影響,而不要只就分數輕易下結論。解釋者遇到那些確實不能盡如人意的分數時,還要使用諮商技巧來消除對方的淡化、否認心理防衛,以幫助他接納事實。
4. 應該提供正式的測驗報告。 一份正式的測驗報告可以顯示解釋者的專業素養以及他慎重其事的態度,也可以增進溝通上的清晰性及說服力。正式的測驗分析報告內容要包括:受測者身份資料、轉介來源、轉介原因、背景資料、觀察或面談經過、測驗內容及程序、測驗結果與解釋、結論與建議,最後要加上報告撰寫者的身份與簽名。

二、解釋測驗的步驟

測驗種類很多,測驗對象與目的也各有不同,但解釋的步驟卻是大同小異。在此我們是以學術性向測驗為例子,說明教師向家長或學生解釋標準化測驗的理想步驟。

A. 描述測驗性質及內容

教師在解釋測驗分數之前都要先說明這測驗的性質,以及整個測驗及分測驗所測量的能力。這部份的內容通常在測驗指導手冊上會有詳細說明。在學校裡,教師最常需要向家長解釋的就是與學術性向相關的測驗,因此,應該特別提醒家長下列幾點,以免家長誤解。
1. 學術性向測驗不是智力測驗。「智力」一詞容易造成誤解及引發情緒反應,測驗界已經幾乎很少使用,現在大多改用「學校能力」、「認知能力」等名詞。
2. 學術性向測驗並不是測量先天、固定的能力,而是測量已經學得的能力。
3. 不能單獨用學術性向測驗來預測學生未來的學業成就,還要考慮其他因素。因此教師不應該說:「依據這個測驗分數,您的孩子將來會.......」,而應該說:「得到這個分數的學生,將來通常會......」。

B. 說明測驗分數的意義

如果是常模參照測驗,就要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向對方說明測驗分數(衍生分數)的意義,以及參照常模群體的性質。為了方便,測驗分數通常以百分等級或標準九的型式向家長說明,因為它們最容易解釋,也較不容易產生誤會。

1. 解釋百分等級

「在閱讀理解測驗上,大明的分數若與全國五年級學生相比,他超過百分之八十的人」(教師或許要補充說明他不是答對百分之八十的題目,而是有百分之八十的學生分數比他低)。

2. 解釋標準九

「若把全部學生的能力簡化成九個分數,最高分是九分,最低分是一分,平均是五分。那麼大明在閱讀理解測驗上的能力,若與全國五年級學生相比,他可以得到七分。」(教師可以補充說明7,8,9是中等以上,4,5,6,是中等,1,2,3是中等以下)。
教師若是需要同時解釋好幾種測驗的結果(如性向與成就測驗),最好採用同一種分數系統分數,免得家長困惑,此外也便於相互比較。
雖然家長很想知道自己子女在團體中的表現,但他也同樣想知道自己子女已經學會什麼還有哪些未學會。這種標準參照式的解釋通常是以「精熟的百分比」來說明,較容易為家長所理解。如果你用了「答對百分比分數」,要記得將他與「百分等級」分清楚;若你用了精熟與未精熟的判斷,要說明精熟的標準,以及這標準是如何決定的。

C. 澄清測驗分數的正確性

教師要先幫助家長建立建立任何測量誤差的概念,他可以先利用商品上重量的容許誤差量(如100±5公克)來說明心理測驗的分數也會因為測驗性質不同而有不同的測量誤差,接著再以測驗剖面圖上各分數的分數帶(實得分數上下一個標準誤)來說明學生真正分數的可能範圍。
當教師以教學目標或同一內容試題(例如改錯字部份)來解釋測驗分數時,要特別注意試題題數,若題數過少(例如少於10題),則不能擅自下結論,應該只把它當作應該進一步查證的線索。教師若能夠把測驗結果與平常的考試或作業合併來看,便可以作出較可靠的解釋,畢竟將測驗分數與其他的可用資料交互驗證才是解釋測驗分數的正確方法。

D. 剖面圖的解釋

測驗分數剖面圖(或稱側面圖)(profiles)是指個人在接受一套測驗組合之後,將個人在幾個分測驗上的衍生分數以圖示的方式同時並列,以便相互比較,進而判斷個人在不同能力上的優劣。
要使用剖面圖的先決條件是各個測驗的常模是建立在相同的常模樣本上,且使用相同的衍生分數系統。

1. 分測驗間分數差異的解釋

使用剖面圖的目的是要比較同一人的幾種測驗分數,所以要遵守一些事項才能建立比較的基礎。
1. 轉換成同一種衍生分數。 不同分測驗的原始分數是不能相互比較的,他們要對照常模轉換成可以比較的單位,例如標準分數、標準九、百分等級、年級當量等;而且每一種分數都要轉換成同一種衍生分數方可相互比較。
2. 使用同一個常模組。 在換算衍生分數時,要各個分測驗都使用同一個常模組,而這常模組的樣本特徵(年級、性別、地區等)要與受測學生的特徵相符合。
3. 以分數帶標示出測量標準誤。 因為各分測驗之間以及各常模組之間的測量標準誤常會不一樣,使用者要查清楚,並在剖面圖上要以分數帶標示出,各測驗衍生分數加、減一個測量標準誤之後構成的誤差帶。
4. 以分數帶比較兩個分數的差異。 在比較同一剖面圖上的兩個分數時,若該兩個分數的分數帶之間彼此沒有重疊的部份,我們才可以認定為兩個分數之間確有明顯的差異,否則就應該說它們之間沒有明顯的差異。

2. 剖面圖的三個特徵

剖面圖除了可以用來解釋個別分數落點及比較不同分數間的差異外,還可以把整個剖面圖當作一個整體,從下列三方面來說明這一組測驗分數的特徵。
1. 一般水準(Level)。 它是指各個分數的平均值是偏高或偏低。偏高表示各種性向或學習成就高,將來的成就或工作表現也會較高。
2. 變異程度(Variability)。 它是指各個分數之間是彼此差異很小,或是明顯地參差不齊。變異不大表示此人各項能力皆均衡發展;變異很大表示此人有某些能力是非常明顯的優點或弱點。
3. 分數形態(Shape)。 它是指高低不同的分數所構成的特殊形態,它可以用來做診斷或預測上的歸類。若有實證研究支持某種分數形態與某一種症狀(腦傷、文化不利、語言障礙等)有關,則可以依此做診斷性解釋,例如,魏氏智力量表(WISC)的剖面圖可以判斷某一兒童是否為文化不利或是腦傷;而區分性向測驗(DAT)的剖面圖可用來判斷受測者比較適合就讀大學哪一科系。

E. 討論測驗結果的應用

向家長說明如何應用測驗結果時應該包括:(1)這測驗結果如何用在對該學生的教學(或輔導)計畫上,(2)教師和家長應該採取哪些具體行動來幫助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通常這些提議也會寫在正式測驗報告的「結論與建議」部份。

三、與學生討論測驗分數

使用回饋性討論的要領:
1. 進行回饋性討論是為了幫助學生,而不是傷害學生。
2. 適時安排回饋性討論,最好是在評量之後。
3. 與學生分享訊息並共同探索可能的選擇,而不直接給予建議。
4. 尊重學習者的需求。
5. 要建立一種氣氛,讓學生覺得是他們在尋求回饋,而不是被強迫聽回饋。
6. 只提供學生用得著的訊息,不要企圖把你所知道的一切都塞給他。
7. 討論焦點是對事不對人。
8. 要針對你所觀察到的行為或特質,而不是你所推論的。
9. 要針對特定性問題,而不要對一般性問題。
10. 只討論學生可以控制、可以改進的行為。
11. 以逐步引導的方式問問題,以幫助學生瞭解自己。
12. 要確認你與學生雙方面都確實瞭解對方所說的,要重述對方的想法。

沒有留言: